马炎林
探析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马炎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校园文化,对于建设和谐校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 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对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科学而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优化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高校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强调制定的制度要对学校管理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建设和谐校园制度文化能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机制,创建适合校园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另一方面,建设科学合理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优化校园文化管理功能,能够使学校教学和科研呈现出技术创新的态势,让制度文化在校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学校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培养与熏陶下,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得以优化,大学生最终一定会成为赢得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人。(二)优美而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要旨。优美而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价值理念的外化体现,也是反映学校办学实力的直观表现,为学生进行全方面学习提供机会和平台,促进学生积极进取,也可以通过发挥学校物质设施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实际行为受到熏陶、渗透,为培养全能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三)独立而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软实力
高校软实力彰显了高校治学思想、校风学风,也体现了高校现状和发展潜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智力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能够培育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提升高校软实力;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实现其在实践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是提升高校软实力的根基和基础。因而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要注重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制度的制定过程缺乏民主。目前高校校园制度的制定大多是高级管理者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而制定的,使学生丧失了表达意愿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对制度的认同感。制度的实施过程透明度不高,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学校高层独断专行,偏离了正确制定学校制度的轨道。首先,在治理学校时要加大民主力度。发扬民主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制度基石。要完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民主决策长效机制,始终把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办实事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要坚持校务公开,建立校务公开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时刻关注有关学校发展和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教职员工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高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轻视塑造建筑设施的文化蕴涵。某些高校领导片面追求校园建筑设施的布局空间,而忽视了建筑设施本应承担文化蕴涵,造成校园建筑设施与大学精神、校园历史传统出现断层,致使大学生对于本校精神、历史传统都不甚了解。
重视塑造校园建筑设施的文化蕴涵,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可以建设代表校园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使学校的精神面貌、历史传统通过物质实体得以体现,使全校师生深受熏陶和教育。同时需要在硬件设备和建筑设施等物质载体上体现出来,这是高校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广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保障。要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
(3)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形式主义,缺乏实质性内容。学校没有发挥应有的丰富校园活动、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能力的作用,使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地调动。某些高校并没有将精神文化建设深入到全校师生的内心,而是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张,可说是南辕北辙。
首先加强校风建设,使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有实质性的内容。学校举行的校园活动要避免枯燥乏味,应该要丰富校园活动和完善学生社团建设,追求形式多样又不失内涵,内容有教育意义又不显呆板,以此来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突显学校的精神文化。而且高校必须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学校价值理念上重视人文精神,文化建设上体现人文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和谐校园是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精神内涵。因此,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建设特色鲜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1]常炜.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思想政治研究,2007(12):67~69.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炎林(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法学硕士,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