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晨阳
小语种,即非通用语种。在中国,对小语种的定义有两种:第一种指除通用语种之外的语种,通用语种有将除英语外的外语类专业视作小语种,而目前中国高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大概有30种。而“一带一路”带领的大多是小语种区域,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小语种人才市场出现巨大缺口,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高校教育战略和模式的也亟待改革与调整。
一、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2013年,“一带一路”畅想的提出为我国和沿线国家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各国之间构架了一条互惠共赢的桥梁。而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媒介,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语言文化的发展,渗透在时代发展的各个环节,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贸易发展,降低往来贸易的语言成本,还能促进各国之间相互理解,建立共有文化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隔阂,构建积极和谐的国际环境。二、发展现状
(一)发展机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当前的经济总体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这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小语种人才的发展与培养是我国同全球合作的战略的必然结果。在目前,“一带一路”的战略为小语种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多达60个国家,覆盖44亿人口,约占全球人口的的63%,它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因此,需要大量既了解经济贸易,政治政策,各国风俗习惯,国际礼仪,又掌握语言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单一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中国发展的需要。故而,小语种专业人才将在今后,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契合我国发展战略的基本需要。(二)发展困境
首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当前众多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语言与其他专业知识结合度不高。也就是说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系统性了解,因此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既懂语言,又了解国际经济贸易和区域政治文化等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其次,理论与实践失衡。语言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然而,在小语种的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多是强调语法,而非口语表达。因此,学生们学习了多年的小语种后,却难以利用所学语言开展有效的沟通和交际,也习惯于被动式地去参与学习过程,亦步亦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力政治经济环境动荡。
最后,资源严重失衡。近三十年来,人们大多偏向于英语,法语专业的填报,而蒙古语和葡萄牙语专业基本上无人问津,通用语种专业填报人数远远超过小语种专业填报的人数,语种生源数量的严重失衡也伴随着师资数量的失衡。热门语种人才市场趋于饱和,而冷门语种人才供不应求。热门语种过热,冷门语种过冷。这种现象也是导致小语种储备人才短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