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露亿
“回来”被很多语言学家认定为动词,但是在生活中,笔者发现“回来”作为副词也被大家所广泛使用,尤其是运用在口语中。前人在对“回头”的词汇化研究中明确指出“回头”由动词虚化为了副词,那么能不能认为“回来”也有这样的过程?查阅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前人的研究多为已经完成了语法化的词语,而对正在语法化过程中或者要发生语法化的词很少有研究,对“回来”一词的研究更是甚少,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对“回头”语法化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回来”一词是经由语法化而形成的这一观点,同时结合语料讨论了“回来”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副词存在的事实;在对北大CCL语料库中的语料做深入细致的分析的基础上,描写“回来”的语法化轨迹;讨论“回来”语法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相关的研究现状
对于副词的定性这一问题,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家有过不同的界定。《现代汉语通论》(2007)中关于副词的定义为:副词的语法特点是只能作状语,少数还可以作补语,按照其主要义项大致可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这几类。沈家煊(1994)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刘坚(1995)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马壮寰(2000)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发展,而不是相反。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吉林大学毋冬梅(2010)从词汇化和语法化角度对“回头”做了从古到今词性的变化以及从结构形式、后续成分的变化、语义泛化、认知心理因素、语用频率的提升方面解释了“回头”虚化的原因。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李宗江(2006)讨论了“回头”由表示转头动作的词组词汇化为一个词以及语法化为一个时间副词和连接成分的演变过程和演变条件。
二、“回来”作为副词存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回来”一词的定义为动词:①动词,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来。如:他刚从外地回来。他刚出去,一时半会儿还回不来。
②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到原来的地方来。如:跑回来。买回一条鱼来。
在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回来”一词的词性同样也被分为动词和趋向动词。
虽然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和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回来”一词的词性定义均为动词,但本文认为“回来”一词有作为副词存在的事实。下面就结合语料进行陈述。
(1)回来二嘎子误了上学怎么办呢?(老舍《龙须沟》)
(2)怪可怜的芳蜜,回来咱们陪老太太打几圈。(老舍《残雾》)
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可以发现,这里的“回来”已经不是动词表示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而是相当于副词“回头”,表示动作过一段时间以后将要发生,如例(1)。或者表示说话人较强的主观意愿,希望并将要去做某事,如例(2)。“回来”的语义逐渐抽象和泛化,表义辖域由空间扩大到了时间,原来动词性弱化,表意愿性和未然性增强。
在现实生活中,“回来”一词被当做副词使用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甚至被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比如,当下课铃声响了之后,老师没有完成讲课内容时,通常会对同学说: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剩下的内容我们回来再说。在这里“回来”一词表示“从教室出去到下次返回教室”的这一动作概念意义已经弱化,而旨在强调“未来时间内即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这一时间副词的意义就很明显了。再如,当说话人因有事拒绝或者不想接受某人提出的邀请的时候,则通常会说:今天不行,回来再说吧!这里的“回来”同样动词的意义已经淡化,而主要突出了副词的性质,后面接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做宾语,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愿和主观意向。
三、“回来”的语法化轨迹
上述已经阐述了“回来”一词作为副词存在的事实。鉴于没有前人做“回来”的语法化研究,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通过查找北大CCL语料库中所有带“回来”的语料,本文大致把“回来”的语法化轨迹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唐代的“回来”
“回来”一词最早作为动词出现在唐代,一般在句子中做唯一的动词,句子中不再有其他的动词。这个阶段“回来”只表示动作意义,并且程度很大。如:(3)气刚冲透,文辞巧才,命登上寿,三教通开。孤男闼闼,昼夜悲哀,幽魂长辞兮永隔,无因更复兮回来。(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4)驱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唐诗王梵志诗)
(二)五代到明代时期的“回来”
五代时期出现了“回来”后面跟着另一个动词,出现了连谓结构,两个动词并列,后面的动词分担了“回来”的动作程度。如:(5)早是入吾师位,待我拜谢相公,回来与汝宣扬政法。(敦煌变文选)
(6)待恁时、等著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宋词柳永词)
(7)宋四公定下计策,故意将禁魂张员外土库中赃物,预教王秀潜地埋藏两家床头屋檐等处,却教他改名王保,出首起贼官府那里知道!却说王遵、马翰正在各府缉获公事,闻得妻小吃了官司,急忙回来见滕大尹。(话本话本选集1)
(8)蒋兴哥道:“这件珍珠衫,原是我家旧物。回来把王氏休了谁知你丈夫客死,我今续弦,但闻徽州陈客之妻,谁知就是陈商。却不是一报还一报!”(话本元代话本选集)。
(9)只因一路上想着许多闲事,回来看了自家的睡铺,惨然无欢,连夜饭也不要吃便上了床。(小说今古奇观(上))
从以上四个例子可以看出,五代、宋、元、明时期,“回来”一词延续了唐代时副词的性质,表示回到原来的地方,但是这个阶段时,“回来”与其他动词并列出现,形成了连谓结构,比如(5)到(9)中分别出现的“回来与汝宣扬政法”、“回来贺喜”、“回来见滕大尹”、“回来把王氏休了”和“回来看”。这些语料中“回来”后面都跟了另一个动词,虽然(5)和(8)中两个动词中间出现了状语成分,但仍然是两个动作,并且后面的动作分担了“回来”的动作成分。根据“重心在后”的原则,此时“回来”的动作程度被后面的动词所减弱,动词性质开始弱化。
尤其是到了明代,出现了大量的“等你回来”、“待他回来”这样的短语,这时可以看出“回来”开始表将来时态,未然意增强。如:
(10)婆子道:“他少女嫩妇的,又没的养赡过日子。胡乱守了百日孝,他娘劝他,前月嫁了外京人去了。丢下这个业障丫头子,教我替他养活。专等你回来交付与你,也了我一场事。”(小说金瓶梅(崇祯本))
(11)西门庆道:“罢么,小淫妇儿,只顾问甚么!我有勾当哩,等我回来说。”(小说金瓶梅(崇祯本))
(12)父嘏说:“孙处诈称渠帅韩焰,道你攻破建康,令他前来迎接家属,因此诸隘守将信之,不提防他,直至城下叫开城门,杀了守城军吏。比及知时,措手不及,我只得领家属从后门逃出,奔此安身,待你回来商议。目今孙处孤军守番禺,民众不附,甚是易攻,不如收残兵再复其城,方可聚众前去报仇也。”(小说两晋秘史)
“等”和“待”、“及”这样的词表示将来的意义,“回来”前面有“等、待、及”这样的词,后面再跟一个动词构成连谓结构,这时“回来”开始虚化,动作已减弱,表示未然性的时间意义开始出现。
(三)清代的“回来”
到了清代,“回来”已经虚化成副词,这时“回来”不再表示动作,有“过一会儿,不久之后”的意思。所存在的语境和上下文中也不再有表示地点的成分,常有“回来就”、“回来再”的用法。如:(13)我妈妈先让我来请安,陪老太太说说话儿,妈妈回来就来。(《红楼梦》第九儿回)
(14)贾蓉皱皱眉儿说道:“不好呢!婶子回来瞧瞧去就知道了。”(《红楼梦》第十一回)
此时“回来”一词它的动作性几乎完全消失,而是作为副词和“回头”用法基本一致,表示动作过一段时间以后将要发生,如例(13)中的“回来”和连词“就”连用,更加突出的是说话人较强的主观意愿,或者希望并将要去做某事,表意愿性和未然性增强。而(14)中“回来”和“瞧”连用,“瞧”的这一动作发生的时间短,这里“回来”如果表示“从别处回到原来的地方来”这一意义的话,和“瞧”这一短时间内完成的动作连用就会讲不通,这也就更加说明了这里“回来”的语义逐渐抽象和泛化,表义辖域由空间扩大到了时间,原来动词性弱化。同样的例子还有如下:
(15)秋谷便道:“你不听我的说话,回来你有什么事情,可不必再来找我。”(小说九尾龟(一))
(16)陈亮听罢,转身回来,见人就打听,逢人便问。(小说济公全传(一))
(15)和(16)这两个句子中,“回来”都做时间副词,表示“过一会,不就之后”,尤其是(16)中“回来”和“转身”连用,更加突出了时间短,增强了时间义。
(四)小结
由此可以看出,“回来”一词最早作为动词出现在唐代,一般在句子中做唯一的动词,句子中不再有其他的动词。这个阶段“回来”只表示动作意义,并且程度很大。五代时出现了连谓结构,两个动词并列,后面的动词分担了“回来”的动作程度。到了明代,出现了大量的“等你回来”、“待他回来”这样的短语,这时可以看出“回来”开始表将来时态,未然意增强。到了清代,“回来”已经虚化成副词,这时“回来”不再表示动作,有“过一会儿”的意思。即:作为动词最早出现,动作意义强(唐)→出现连谓结构,动作意义减弱(五代)→“等你回来”、“待他回来”,开始表将来,未然性增强(明)→虚化为时间副词“回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