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怀刚
一、信仰教育质量事关思政课育人生命线
目前,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机遇和新的挑战。今天的教育也就是明天的经济,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伴随着全面改革的步伐随之凸显,给处在人生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带来新的挑战。正如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漫漫人生路,唯有激流勇进,而树立科学的信仰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很多人认为动荡变革的年代更容易激发人的斗志,磨练人的信念,而今天这个时代已大不相同。大学生不再面临革命和战争年代血与火的考验,却经受着理想精神上、信念和价值观上的考验,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思想决定行为,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大学生信仰教育之中。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信念体系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境界。新时期大学生信仰教育要把育德和育心结合起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生修筑起一座承重墙,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承重,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
二、应用型大学实践为信仰教育注入新元素
我们看到当今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有所下降,这一定程度上是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的方法创新不够有密切关系。社会科学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时代性,要保持其生命力,必须切实地反映时代的要求。2014年2月,国家出台政策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与传统本科教育相比,应用型大学突出“应用”二字,注重对接市场和社会需求,使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始终与当地市场和企业密切联系。应用型本科教育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土壤,教育的实践性更加凸显:首先,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时代内涵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教学内容更多地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学生更加自主把实践与理论有机对接,因此学生可以尽情地汲取实践的养分,在自身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信仰。其次,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多与市场需求对接,与社会各行业对接,这种办学思路丰富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培育路径,能够让更多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学习中工作”,更加清醒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信仰教育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