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佩
一、关联理论
上世纪80年代,斯波伯(Sperber)和威尔逊(Wilson)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和认知》(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中首次提出关联理论。它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了话语理解,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交际,是一种涉及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三方的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此外,还提出两条关联原则,一是认知原则,二是交际原则。关联理论的第一原则强调最大关联,指的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的第二原则强调最佳关联,这是译员的目标,也正是翻译的一项标准,译员需要对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进行取舍,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因此,译者具有双重推理的责任。译员必须首先体会出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还必须掌握与了解译文读者所处的认知语境。因此,关联理论的研究对翻译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电影字幕翻译
字幕是在电影银幕下方出现的外语对话的译文或其他解说文字。字幕是欣赏电影的最佳方式,对电影的理解来说至关重要。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观众所面对的是具有多重符号的语境,包括从视觉和言语渠道获得的所有信息。字幕翻译是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下,在最大程度传递电影的意图的同时实现两者间的文化转换。因此,电影字幕翻译是一项技能要求很高的翻译实践,电影作者与目的语受众之间的交流。由于字幕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众会花费有限的精力阅读字幕。电影和声音是电影艺术的核心,为了在字幕上花费最少的精力,字幕必须与电影相关,并为目标语观众带来与源语观众一致的效果。当字幕以最少的处理效果达到目的语受众的适当语境效果时,字幕翻译便可达到最佳关联。
翻译是一种交流,电影字幕翻译属于原文作者与目的语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优秀的翻译被视为连接原语和目的语读者的桥梁,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意思,给目的语观众带来同等的交际效果。作为翻译的一种类型,电影字幕翻译也应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三、关联理论与电影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源语文本生产者与目的语接受者之间的一种交际行为。为了使交际成功,译者应使目的语接受者获取原文想要传达的意图。字幕是电影制作人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通过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书面形式并将其放在屏幕上,从而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好的字幕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影片,相反,观众欣赏影片的乐趣将大打折扣。电影字幕翻译不单单是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更是传递与传播文化的过程。因此,译者不仅要尽可能完整地解读原文的意图,更要充分理解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也就是说,要做到让听众以最小化的努力最大限度地理解信息的同时,信息传递的结果能够达到最佳关联。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特定语境,即一种社会文化背景。字幕翻译的语境通常拥有不同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即电影的语境和翻译的语境。所以,译者在翻译字幕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更要考虑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译者应以关联理论作为指导,将明示—推理过程中隐含的交际意图完整传递出来,从而实现听众对故事的理解及对影片的欣赏。
在语际转换机制中,文化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各种文化形式必然会产生各种差异,阻碍信息的传递。因此,在字幕翻译中,译者不仅传递出电影中所包含的语义信息,更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处理文化意向,将电影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完整的呈现给观众。这也就是说,要让观众用最小的努力来获取最大的文化信息。
翻译并非译者单方面的活动,特别是电影翻译,因其独特的商业色彩,意味着观众的认可度决定了译者的价值。因此,译员需要将目的语接受者的受益当做翻译或者口译活动的最终目的,努力使目的者观众能够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程度的关联。
四、结语
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的在于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从而使目的语接受者能够准确无误的理解原文的意境。电影字幕的翻译亦是如此,重要的就是要传递出电影的原汁原味, 尽可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但这并不是说关联理论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唯一准则,关联理论本身也带有其局限性,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热衷于电影的翻译工作者加入电影字幕翻译行业来,逐渐完善电影字幕翻译理论与实践,以给观众呈现最好的视觉盛宴。[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6~295.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4]闫斌.论新环境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69~270.
[5]田莉洁.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浅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