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诗佳
一、城乡福利差距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城乡福利差距的内涵
城乡福利差距的内涵是城市和农村居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服务和公共支出方面造成的不均衡现状。(二)我国城乡福利差距的现状分析
1、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较大,文化程度差距较大教育本应为大多数人提供均等的机会去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但在城乡之间却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城市居民的教育观念比农村居民更早形成,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城市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更多,而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多,农村的教育经费与城市相比也是少之又少。
2、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不公平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投入资金只要来自国家和地方财政,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由农村居民自己负担,由于收入水平受限,农村居民并不会主动去投资农村的基础设施,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两者之间的差距愈发严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建立了较好的维修和清洁等管理体系,农村尚未建立健全。
3、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失衡
城市已经普遍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项目,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也相对健全,而农村只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比较低而且覆盖面也小,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影响我国公共福利差距的因素分析
(一)城市偏向的福利资源配置政策
城市偏向政策虽然是特定国情下的政策选择,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的福利差距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收入分配方面明显偏向城市,导致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加之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更多的资源偏向城市,更多的人才涌向城市,城乡福利水平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都是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带来的。(二)制度性、体制性因素
我国的公共福利差距,是由于中国旧的政策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和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的特殊过程所导致的结果。这种福利待遇上的巨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在教育、医疗等社会待遇上严重不公平,这些不公平、不平等更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居民在未来获取收入的能力与机会与城镇居民形成了差距。(三)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水平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农村教育经费投资少,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因而教育发展滞后与城市。虽然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也是一直在增加,但教育占国家总支出的比重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家对教育方面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制约着城乡之间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四)社会保障因素
社会保障作为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最后一道防线,本应该可以缩小城乡的福利差距,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城市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以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在农村,虽然已经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但覆盖面较小,而且报销比例不高,农村居民仍然受大病等困扰,体现了社会保险的不均等性。拥有城镇户籍居民,参与城镇养老保险的人口比例较高,而相同年龄段的农村人口中,参与养老保险的人数少。三、缩小我国城乡福利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逐步消除户籍制度带来的二元经济体制
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所造成的二元经济体制没有彻底解决,城乡之间的流动收到限制,农村居民没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均等的资源和待遇,因此道士城市福利水平的差距。(二)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就要努力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使每一个居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正规的医疗。调整公共资源配置的地区结构,向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多投入一些公共资源,这对于保障农村的公共福利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十分重要。(三)加强对农村和农民在财政方面的支持
要想缩小城乡福利差距,根本解决办法就是加大政府对农民和农村的财政投入,只有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和发展条件,才能真正缩小差距,地方财政拥有更多国家经济上的支持,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根本的养老问题和就医问题,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市和农村享有一样的资源,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一样的待遇,真正实现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1]王春光.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福利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8):36~47.
[2]刘成奎,王朝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11(8):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