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课程模式探索和实践——以《王阳明与贵州文化》为例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672
  • 刘凤霞

      教学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是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使学生成为其自己”①。该理念源于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纳入联合国正式文件。现在,我们此理念指导教学,是让学生成为教育和课堂活动的主体,旨在解答大学之谓“大学”的本真问题,重塑大学的根本使命。

      笔者执教的《王阳明与贵州文化》,属于全校性人文类通识选修类课程。课程主要讲解王阳明谪黔的前前后后,及贵州“阳明学”文化遗存及贵州地域文化内涵,要求学生了解阳明心学的重要观点及其哲学、教育、文学兵学思想内涵,体悟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以下就课程对“以学为中心”理念的践履和探索略作陈述,以就教于各位方家学者。

    一、课程理念的设立:“育人格、启思维、传文化”

    (一)育人格

    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不仅是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课程首先着眼于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注重讲解王阳明的圣人风范和良知德性,以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王阳明是“兼三不朽”的圣人,熔铸儒释道三家思想,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以杨慈湖、陆九渊等人的思想为基础,发展了良知学说。其次,带领学生体悟阳明的“大人之学”。以树立独立的人格目标。王阳明眼中的圣人之学即“大人之学”,圣人之道就是“大人之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第三,对学生开展立志、励志教育,鼓励确立自己内在的自我,树立理想信念,不忘初心。

    (二)启思维

    在笔者看来,学生思维能力和智慧的培育远胜过课堂的知识性传授。教师带领学生就批判性思维、反思或内省式思维及抽象思维等方面做了一定的训练。首先,批判的意义并不限于破坏,反思的意义也不限于解构。如讲到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会选用黄宗羲的《姚江学案》以说密码阳明的“为学三变”②,即“始于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亘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②之一变;“出入于佛、老者久”②之二变,及“至居夷处困,……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②之三变也;又说阳明在悟道立言之后,又有三变,即“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及“致良知”。其次,给学生重点讲阳明思想“前三变”和“后三变”时,会特别突出举证批判与反思思维在阳明理论架构中的显著效果。再次,为了探究事实与问题的本源,阳明这种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中呈现出的建设性意味,值得好好琢磨和取用。正是在对前人哲学扬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批判和反思,阳明才得以悟道,形成“心即理”的理论形态,这离不开哲学抽象思维的运用。

    (三)传承文化

    本课程主要依托阳明文化和贵州地域文化,继而延展至中华文化的承传问题。如果说阳明的“龙场悟道”、良知学说、教育思想及诗文作品等是一个个散聚的重点,那么,阳明的文化精神和贵州地域文化就是宽广的面,行课时点面结合,纳入社会历史及地理大背景,穿插阳明的传奇经历和贵州地域文化,以启发学生的历史观和文化感知力。

      首先,课堂讲授时应特别注意王阳明的多重身份。他首先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创造“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良知”与“致良知”等重要哲学理论,映射出明代中晚期文人思想意识的变动;作为教育家,其《教条示龙场诸生》等教育理论启迪了后人;作为军事家,其《陈言边务疏》和治军方略,深深影响了晚清名臣曾国藩;他还是文学家、书法家,其中《瘗旅文》、《象祠记》等散文精品,入选清代的《古文观止》,其书法矫若龙蛇,韵高冥合,骨挺神骏,乃个性佳作。其宦途沉浮,大起大落,一生志诚勤勉,留下“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遗言。解析他的思想,揣摩他的情感,透视他的生命历程,将给莘莘学子以深刻启迪。

      阳明心学是修身之学,又是圣人之学、仁政之学,因此在讲授时,还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理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③的道统内涵。道心者何?人心者何?二者关系如之何?而在阐发贵州文化精神的时候,则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如:王阳明与贵州文化有何关联?贵州阳明文化遗存所留几何?历史上,贵州曾深受“夜郎自大”、“黔驴技穷”、“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等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天,我们给学生讲新时代的贵州,讲贵州的奇山异水,讲黔中人民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讲贵州历经沧桑、不断革新、沉淀的文化发生变革史,重新审视贵州的历史文化,这对青年学子将来投身新贵州的建设大有裨益。

    二、授课模式的转向:问题意识、互动和过程考核

    理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方法。我们希望学生既能敏锐地感知社会现状和变迁,拥有社会责任感,又能透过现实直指事物本质,反思自我、反思社会,能发现、解决社会问题。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关系,由单一的考核模式变为多元化的过程考核模式,成为课程探索的新方向。

    (一)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其实是教师人生观、价值观的流露,本课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突破已有的知识框架,既关注理论问题,又能关注现实。王阳明不仅关注自然万物,探究天地人的关系,也关注生活、社会和人的本身,并执着于道德理想的探求和对社会道德秩序的建构与维系,在“人文”与“天道”契合的视野里,表现出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政治抱负。所以,所谓问题意识应该既具追求真理的勇气,又有直面现实、改造现实的决心。学生不应做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也不应有不食人间烟火的“骄娇”二气,应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变迁,像王阳明那样思考芸芸众生的命运走势,有心寄天下的“圣人”情怀和“大人”格局。而在主题内容组织课程时,教师力图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维视角。如讲到阳明心学的生死观问题,所涉角度可为生命、活法的思考,还可以从儒、道家、佛家、基督教、艺术、法律、东西方文学、戏剧、流行音乐、大众文化、传统文化、礼仪、临终关怀、墓葬等角度,互相质疑及补充。

    (二)课上+线下的互动教学

    在传媒资讯极为丰富的今天,建立有效的课堂互动教学体系将是课程试验的方向。比如将课堂讨论的时间逐步增加到总学时的1/4—1/3,多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同时,积极探讨小组讨论课模式,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承担课程教学中课外阅读、读书随笔撰写、课堂互动、讨论课参与等任务,一方面,有效利用学生群体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让教材的知识内容融入生活世界,扩展课堂教学至线下互动学习。如通过微信和QQ群平台,弥补学生因课堂结束后导致师生之间交流不足的缺憾。实践证明,这样的模式会让课堂上“沉默的大多数”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过程+结果的综合考核

    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较大的改革与调整,将以往平时:期末所占比例的四六开(平时40%,期末60%)改为倒四六开(平时60%,期末40%)。平时成绩则包括参与课堂互动、讨论课、读书随笔和期中论文等多个环节的考核。期末考查方式则更为多样化和可选择化,如期中和平时成绩前20%的可以不参加考试,改为自我测评,提供出题、解题的详细情况和体会;其后80%撰写教师提供的开放式命题文章等。

    三、对几个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一)“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要做的更多

    与以往精英教育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学生能动性及自由意识和各类能力的培养,对应的教学和考核方式都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状态。表面上看,似乎淡化了教师的教育主导性,实质上却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这时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还应是问题的引导者、陪练者,相比以往标准化提问和拘泥于教科书的立场,课堂的提问和质疑将更加多元,这时的教师就不再是问题答案的提供者和判定者,还成了课堂规则的立法者、裁判者了,因此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宽广的理论视野的同时,还需具备多学科思维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应避免“课堂热闹、课后空荡”

    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指导下,课内和线下的互动模式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宽广度,但如果教师掌控不力,容易给学生留下“课内课外一个样”的错误印象。学生以“中心”自居,可能会在课堂上肆意自为,无视课堂纪律;同时,为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能组织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参与活动,这时千万要避免陷入“轻教育重娱乐、请传授重参与”的教学误区,自觉规避庸俗化和娱乐化的教学倾向,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探讨那些与专业知识或育人紧密相关的问题,问题设置时注意逻辑性,切勿停留在知识浅层,避免给学生留下“课堂热闹、课后空荡”的遗憾。

    (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消费者至上”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以往的“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注重学生的所思多想,高度关注学生的反馈,这是人本精神的体现。但是,稍不注意就会矫枉过正,使“以学生为中心”悄然滑入“学生消费者至上”的桎梏。当前,很多大学自比为“教育超市”,奉学生为“顾客上帝”,把教师作为“教育超市”的服务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育评价,把学生意见作为决策和工作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但过于倚重学生评价,则势必会异化师生关系,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前提,建立在对教师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促进和关爱的教育,如果把“以学生为中心”理解为“学生消费者至上”,则势必弱化大学的“育人”使命。

    四、结语

    笔者执教的《王阳明与贵州文化》课程,不论是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改进,引导学生用所多学科思维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是对问题意识、多元化提问和互动模式的探索,鼓励学生对话、合作、参与、探索、锤炼等努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种种尝试。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课程效果初步显现。可以说,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开始用批判的视角看待问题,有了反思的习惯,更加注重自我约束、自我重塑;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不同专业的学生获得了较多的交流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流于“混学分”的形式主义,而是真正从课堂上有所创获。得到思维训练及品格的培养。我们将继续以“启智”为根本,以“化文”为基石,以“育人”为旨归,鼓励、引导学生展开“德性”之思,享受思维重塑和精神生活的乐趣。

      注释:

      ①李培根.让学生自由发展——也谈教育的目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1.

      ②黄宗羲.姚江学案[A].明儒学案(卷十)[M].沈芝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180.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刘凤霞.通识教育视角下高校人文经典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

      本文标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通识课程模式探索和实践——以《王阳明与贵州文化》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793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