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新媒体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变路径探析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0843
  • ■钟 微/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与交流方式,新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一个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空间,以往恒定与封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以往的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重大。怎样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给予大学生更多正能量话语,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传播特征

    新媒体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新媒体技术与社会文化融合的过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下,新媒体话语传播拥有多重特征,具体如下:

    (一)传播模式上突破时空的限制

    在科技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媒体在空间与时间方面的不足。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下,用户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接收与发布全球各地的信息。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共有6.32亿网民,这之中手机网民达到5.27亿人。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在高校得到了全面普及,这一方面为新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借助电脑与手机等终端能够快速获得海量的数字化信息,对时空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网络世界中的任何波澜都有可能快速蔓延到全球。

    (二)交流方式更具开放性与互动性

    新媒体将当代大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开放与广阔的信息世界。和以往传统媒体单项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不同,新媒体能够改变信息接受者被动的地位,使之能够参与到信息传播中,形成互动。在新媒体下,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可以互换,不再有明显的界限,任何人都能够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能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就如微博这一典型的新兴媒体,很多明星与名人都注册微博,用户对其微博关注之后,能够随时获得微博更新内容。在这些更新的内容之下,用户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融合自身的看法与思想,对其加以补充与评论,并传递给信息的发布者或他人。整个过程中,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能够双向互动,拥有便捷的沟通平台。

    (三)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多元化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载体、传播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杂志等是最为常见的媒体传播载体;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站、微信、微博等能够快速实现信息的传递,且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在网络方面,网页及浮动窗口都能够承载信息。在APP等客户端下,媒体获得具有独立性的通道。除了文字、声音等内容外,还可以以动画、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信息。在现代人需求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单纯借助文字已经难以令用户满意。新媒体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正逐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接受与传播信息的方式,并对其语言及行为产生影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脱离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的这些异质性更加突出。其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够感受到这种异质性。在日常生活与学生中,大学生所使用的话语具有个性与独立性。他们对个性化与生活化的新媒体话语十分青睐,无论是“若是……想必是极好地”的甄嫣体,还是“人丑就要多……”的自娱体,都被大学生随手拈来,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应用极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与大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而逐步边缘化,陷入了无人聆听与传播的境地中。大学生之所以会青睐于新媒体话语,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话语在新鲜度、便捷、情感表达等都更符合其实际生活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长篇大论晦涩难懂,令大学生从内心抗拒,无法产生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未与大学生构建起互动路径

    话语交往的基础在于相关主体之间构建起平等、自由与民主的关系,借助对话而使得双方相互了解,并最终达成共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往往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而大学生则处于失语境界。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下,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话语地位有所改变,教育者与大学生逐步构建起平等的话语关系。一是新媒体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多路径快速获得海量信息,使得其在信息储备量上逐步与教育者缩小距离,在话语表达方面,大学生也拥有了更多的路径。和教育者相比,大学生更能够轻松接受新事物,对新媒体技术有着更强的操作能力,其所掌握的信息甚至一度多于教育者。二是互交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这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其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各种信息。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在新媒体冲击下逐步瓦解。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学生自由、民主与平等的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在新媒体时代下,还是有很多教育者采用强硬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路径还未构建好,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

    (三)话语语境与时代偏离

    语言的发展和变化都与语境关系密切。语境涵盖时间与空间两大视角,因为时空是动态变化的,因而语境也具有动态性。话语能否产生实效性,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适应性,这种适应能力和特定的时空存在密切关系。在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处的语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正从封闭的环境向开放与包容的环境发展。以往高压式的严肃性语境逐步被各种轻松的新媒体语境代替,这是当代思想政治话语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话语下的重要抉择。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育者都没有意识到积极转变话语的重要性,缺乏自主意识,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仍极具强制性的特点,其话语体系仍存在封闭、枯燥、生硬与呆板等问题,与新媒体语境的融合程度不高。倘若教育者墨守成规,缺乏时代精神,未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即便其在课堂上扯破喉咙,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教育者所讲述的是学生所不愿意倾听的,这只会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丧失主导权,无法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

    三、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仍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价值引导活动。高校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路径入手:

    (一)坚持建构引导性与交互性主体地位

    新媒体时代不仅使得人们传播与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与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以往的教育领域中,受教育者处于被动低位,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然而新媒体时代下,任何人都能够借助信息网络而获得大量的信息,在获取信息方面,人们是平等的,人们不但能够获取信息,还能够发布信息,信息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都有很大变化。这些使得当代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思维更加活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者,及时总结学生的状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研究的过程中,有学者提出了“理想沟通情境”,在这种环境下,所有进入话语论证的人都应该拥有平等与自由的权利,具体包括解释、建议、主张等多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其话语应情感、态度、思维与表达等方面都能够展现出民主、自由、平等、合作与尊重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渴望获得尊重的需求。新媒体话语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构建起高效的师生互动路径。

    (二)内容设置应与大学生生活及当前时代对接

    一是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入手,深入考量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话语发展的期望,使得所构建的话语体系能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拥有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者所使用的语言应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是大学生所乐于倾听的。只有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引导其自主投入到该方面的学习中,达到教学效果。二是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发展,在话语中融合更多的时代内容,彰显时代性。在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者应加强话语方面的创新,与时俱进,将新媒体中有价值的部分吸纳进来,使之成为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育者应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借助其独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实现教育内容的传承。三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将当前时代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内容融合进来,充分整合与凝练个领域中的话语资源,选择有代表性的时代话语,创建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通俗易懂的、贴近生活的话语体系。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从情感与思想上打动大学生,促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承担起相应的教育功能。

    (三)在形式方面更具实践性与生活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教育应更具针对性及实效性。在当前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环境的改变,积极转变话语体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起来,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构建起更具生态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意识领域的进步,更是要直面与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对微信与微博等新媒体青睐有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实践教育,融合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借助新媒体技术,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的焦点与热点,解决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各种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是借助一定的形式而外显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应该相得益彰。新媒体技术的涌现,使得话语内容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教育者应借助新媒体技术而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与解决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其必须借助新媒体话语来拉近与大学生间的关系。教育者应高度关注网络文化动态,在新媒体路径下,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吴琼,纪淑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J].求实,2010(10).

      [2]孙丽芳.论有效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5).

      [3]许苏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J].东南大学学报,2014(3).

      [4]张哲.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研究,2016(7).

      [5]肖香龙.文化自信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6).

      本文标题:新媒体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转变路径探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40020.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