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玲/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
一、大流通模式的优势
大流通环境下,各个分室的管理被取消,读者在图书馆可以实现随时借阅,随地阅读,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无论是从时间上看,还是从地点上看,都可以更加自由,阅读书籍也可以选择个性化的地点与空间。大流通环境下的服务模式节省了很多的中间环节,也节约了读者的时间,让读者更加便利的进行选择,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大流通使得各类图书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增加了各类文献的利用率,也展示了图书馆以人为本的形象,使得读者更加信任图书馆,提高了对图书馆的评价。二、大流通模式的弊端
第一,图书的错架、乱架等现象十分严重,读者阅读之后会随意摆放,造成图书的乱架、错架率较高,也严重的影响了很多其他的读者进行借阅和查找文献,加大了图书馆的职员的劳动强度。其次,图书的破坏率和损坏率也较高。大流通环境下,图书的流通率有着极大的提高,图书借阅、抽插极为频繁,使得封面以及书页严重的被损坏。三、大流通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工作研究
(一)图书采购研究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因此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读者的阅读方向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通过数据调研发现,专业性较强的图书每年借阅量在增加,而同期的文学类书籍借阅量也没有下降,因此在保证文学书籍采购稳定的情况下,加大对专业类书籍的采购。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
现在,各所中职都已经建立起了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上传了多项数据,包括外借图书的数据、检索流通的数据、到期没有还书的数据,甚至每本书的流通情况都有明确的记录,通过这些参数与数据,明确不同读者的借阅需求,对读者的借阅情况严格进行把控。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的借阅就更为便捷,甚至师生可以直接通过扫码就可以完成整个的借阅工作。同时,这样一个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搭建,还有专门针对师生管理的类目,都将师生的各种信息及时录入,便于系统掌握之后进行查阅或者后期的催还,防止逾期。网络化服务平台可以在图书馆的网页上开设专门的流通部门的栏目,使读者直接浏览网页就可以感受得到各种服务,也极大的提高了图书流通服务的管理质量。(三)员工动态化管理
图书馆大流通环境下的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进行统计,使得具体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也可以为制定各项工作计划、配置工作人员提供依据。对员工进行动态化管理,还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相互监督,为图书馆全方位多角度的管理工作打下根基。同时需要图书馆流通工作人员既要具备专业知识,也要有着较强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要对图书流通工作积极调研,为以后更好的工作埋下伏笔。综上所述,图书馆在大流通环境下的科学管理是复杂的一项工作,需要对各项数据做出统计,需要各项手段的综合利用,进行监督,资源的合理整合,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