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天津理工大学
一、前言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深刻改变了大众学习方式。大学生党员更处在加强新时代党的理论学习的先锋位置,应有紧迫感和责任感。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创新理论学习途径,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是高校党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二、新媒体平台给大学生党支部理论学习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效便捷,同时学习碎片化明显
2018年春节后,微信全球月使用活跃用户数首次突破10亿大关、微博月活跃用户达4亿、微信公众号数量超1500万,新媒体平台已深度融入人们生活,成为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的源头。调查显示超八成大学生使用手机登录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日均超4小时,大学生党员拥有了更加快捷、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人民日报”“学习小组”“思想火炬”等优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时事热点、政策方针解读,越来越受到年轻读者喜爱,使大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借助电脑、手机、IPAD等新媒体终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即时获取并交流信息。但正是由于新媒体快捷的传播特点,“碎片化学习”是新媒体时代学习的普遍特征之一,碎片化知识灵活易取、可读性高,但优势同时伴随着缺点,这些知识点间难以形成相关的联系和完整的体系,也难以让学习者持续关注和深度研究某个课题,这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交互性强,同时价值多元化较强
区别于传播媒介,新媒体没有等级划分或交流鸿沟,主流的交互平台均能简单实现自媒体传播消息并开放评论,大学生可以双向互动、多向互动的方式共享知识和资源。相比独自研读,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交互性强吸引着大学生党员发表见解互相讨论互相促进,党支部也拥有了线上开展组织生活的可能性。而同时新媒体平台的强交互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信息终端可以接收浏览各类信息,包括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极端的,多种价值体系也在网上激烈充斥,大学生党员阅历较浅,自我意识较强,三观处于形成巩固期,思想容易被外部环境影响,使得党支部线上开展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难度加大。
(三)个性化好,同时考核约束性较弱
传统的学习途径,比如上党课、听讲座等,具有单向传输、集中统一的特点,无法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新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个性定制性,可以根据每个党员基础的不同,开展针对性的内容和进度控制,实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同时学习内容和方式不再统一化,导致考核标准和方式难以规范统一,支部理论学习的效果检测不及时,对成员的约束性较弱,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理论学习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