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建萍 李 晶/.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外事学院思政部
十八大以来我国廉政建设成果丰硕、有目共睹。十九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必将开启中国廉政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们不仅继承着一个国家的青春脉络,更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廉政教育正是延续和传播人类文明精华的需要。
一、高校开展廉政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廉政教育是一项旨在预防腐败的重要工作,对于国家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作为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导致金钱观、权力观、名利观出现偏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是国家廉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青年廉政教育的决心,通过廉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廉政价值取向,进而内化为他们的廉政信仰,外化为他们的廉政行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影响大学生廉洁意识的原因
俗话说:小不洁致大腐败。而当前高校校园里出现为当选学生干部搞“贿选”、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现象,侵蚀着高校校园一方净土。教育的重点应当在于“育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但就现实而言,有些大学生出现行为失当、价值观偏颇,说明廉洁修身尚未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选择。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如下:(一)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应的价值体系并不健全,出现诸如道德滑坡、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至上等现象,这些不良风气也逐渐渗透到高校校园中。再加之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使大学生接触到社会领域、党内的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淡化、廉洁信念缺失、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二)社会各方面的差距对大学生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走向,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与日俱增。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学生甚至出现不以铺张浪费、骄奢淫逸为耻,反以为荣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助长贪污腐败意识的形成。很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渴望成功的心情非常迫切,但却不能准确定位自我,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会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三)消费主义倾向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在不断改变,大学生作为较活跃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意识也产生了很大变化,在高校校园中,部分同学的消费行为与其家庭收入重不符,攀比消费、浪费消费、透支消费、网络贷款时有发生,造成严重后果。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廉政教育的路径
(一)夯实高校廉政教育主阵地
在高校开展廉政教育,必须要契合高校特征,符合高校主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开展廉政教育。目前我国高校鲜少开设独立的廉政教育课程,普遍做法是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廉政教育贯穿其中。当前我国高校共开设五门思政课,需要结合课程不同特点融合廉洁教育,其中“原理”课突出思想性和规律性教育、“概论”课突出党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纲要”课突出史实性教育、“基础”课突出规范性和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突出我国反腐倡廉的形势与政策。推动廉洁教育进课堂,可以增强廉洁教育的系统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思政课主渠道,首先使得学生要具有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具体而言就是生活朴素节俭,不浪费,不追求享受;个人发展上立志高远,努力上进。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统美德,从而从思想上杜绝腐败意识的出现。其次大学生要具有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理清个人与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认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最后,大学生具备诚信素质。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为人根本,是廉政教育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实践中要提高诚实守信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