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焮月 陈 龙/四川师范大学
根据教育部201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科设计学类门类下共有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8个专业。本文就是针对以上类型的大学生特点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进行初步探析。
一、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主要特点
(一)个性鲜明、自我意识突出、集体主义观念薄弱
“个性”这个词,是几乎所有艺术类学生身上的一个特别鲜明、有高辨识度的标签,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生活中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强调自我和自身感受。与此相对应的便是过于追求个性化、追求“自由”而导致的集体主义观念相对淡薄、对班团活动不积极、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有种被束缚、被约束的“反感”甚至反抗。(二)角色认知不足、自我定位有偏差、抗挫折能力较低
设计类学生在角色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方面有比较大的不足和偏差,做事情和在就业上眼高手低、动力不足,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和不错的收获。此外,设计学类学生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习惯自我欣赏,容易盲目自信,一旦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遇到挫折,很难及时进行自我调适、自我鼓励,灰心丧气多过于重新迎接挑战的勇气。而当挫折反复出现、强度较大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自我放弃式的全盘接受,失去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重上战场继续战斗的勇气和希望。(三)贫富差距“裂痕效应”引发诸多隐患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经济的快速腾飞,伴生出的巨大贫富差距投射到高校学生中,并由此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之间的“裂痕效应”。这种“裂痕效应”是指大学校园中过大的贫富差距或裂痕读对大学生兴趣、动机、思维和价值取向等内隐心理,以及学习、交往、择业等外显行为都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现象。[1]“裂痕效应”衍生出的负面影响,波及面广,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在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当中的贫富差距,可能远远大于非艺体类专业的学生。巨大的差距,除了在日常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体现,专业课程上需要使用的各种绘画、制图、材料制作等工具,用来学习和完成类似“犀牛”建模软件、“CAD”制图软件等作业考试的笔记本电脑也能充分反映出学生之间的经济状况。在这种环境当中,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相互攀比、贫富学生两个群体的割裂、贫困学生的自卑、学生注意力从对学习的渴望上转向对物质的获得。影响班级凝固力、影响班风和学风、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