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连大学音乐学院
高跷是胜芳本地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在胜芳的历史发展中,高跷始终在胜芳文化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期,胜芳主要有进香高跷会和小河西同义高跷会两道会,随着现代会文化元素的介入和人们对文化本体的认识,胜芳的高跷会已由两道花会衍生出多道花会。本文以胜芳最为传统的两道高跷会为研究基点,通过解构动作元素,对比二者的表演形态和舞蹈本体类同。
一、胜芳高跷的舞蹈形态
红旗公议老高跷和小河西同义高跷是当地两道传统的高跷会,红旗公议老高跷会即现在的“进香高跷会”。两道高跷会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角色、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有重合之处。过去胜芳曾有四道高跷会,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现今只剩下两道传统的高跷会。现今的进香高跷会相传始于永清县四道堼乡,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该高跷角色的扮相和表演的故事情节多和舞台上的戏曲有着密切的联系,演绎的也多为舞台上的经典剧目,诸如《小上坟》、《铁弓缘》等群众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服饰上基本和戏曲行头类似。舞高跷的腿子用柳杆子制成,表演时分单场和双场,过去每道会都由大地主托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只有太平年间才出会。新入会的徒弟在初学之时基本就已确定自己主要扮演的角儿,但在练习的时候也可学习其他角色,以前出会的时候角色是固定的,不可以随便踩,现在角色扮演比较随机,出会前会由花会负责人来分配角色。正月出会时,一般要在化妆之前扣拜先师,时间没有固定限制,通常由会里的长者上香之后,将油彩摆放整齐,其中也包括梳理包头所需要的大鬓,小弯儿,网子、线帘子、大发、泡子和顶簪等。等待派角的负责人给演员安排好角色,化妆师再根据角色需要进行上装,包大头。演员上妆包好头之后不可随处走动,待大和尚完妆请棒之后才可以绑腿子。进香高跷会在表演上动作幅度大,技巧性高,属于武高跷,而小河西同义高跷会则是以文跷为主,表演上动作的神韵更为细腻。小河西同义高跷会有着“小河西高跷十二乐”的雅号,“十二乐”主要是指十二个高跷角色,这十二个角色主要包括小和尚、小婴哥、老佐子、樵夫、白杆、花花公子、青杆和老渔翁,外加两个敲锣的,两个打鼓的,打鼓的也上腿子,这是正宗的“高跷十二乐”,现在看到的在其他角色均是在改革开放后加上的。由于小河西高跷属于文高跷,因此在表演时较之红旗高跷,整体动作幅度较小,并无过多的技巧,和红旗高跷相比技巧相对少,但也有弯腰、劈叉等技艺表演。主要表演动作有铡草,摆腿子,翻身,打花棒,骑骆驼。表演时有“穿胡同”,即在宽敞之处撂场的时候,从大和尚开始,向后穿行着走,路线如同拧麻花一样,整个队伍都穿。另外,双排的时候男女互相交换,大和尚怎么走,也是要看棒的动作指示的,棒合并左右摇摆,就是交换。
小河西高跷参加白事时,在表演之前,会众上妆后需踩着腿子,逐一走到棺材前跪下行礼,花会来之前主家准备了点心、水果与香烟,把炮布置好,每个人行礼后,主家放炮,鼓队伴奏的节奏与摆会的撂场有区别。傻妈和傻儿子在灵前跪哭,磕头,有唱词,结束后鼓队在灵前敲,节奏加快。会里准备了一个木托盘,盛放水果作为给逝者的祭品,演出后主家在托盘中放二十元钱。通常参加本会会众家的白事不收费用,主家管饭,外会的人请出会通常收1500-2000元的费用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