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19世纪中期,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日益加深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的不悦,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指导下和共产主义者同盟即无产阶级政党的带领下,他们团结起来,抵制资本家的压迫,工人运动开始蓬勃发展。1864年国际工人联合会即第一国际成立以来,在马克思的带领下,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斗争。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个口号,改善工作条件,缩短工作时间,各国工人阶级和资本主义进行了长期斗争。1884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八个国际性和全国性工人团体,在美国芝加哥举行集会,并决定在1886年5月1日率领工人们游行示威,举行总同盟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在美国芝加哥有数十万工人罢工参加,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世界各国工人为了支持芝加哥工人运动,抗议不公正的审判结果,不畏强暴,坚持斗争,最终获得了大罢工斗争的胜利。为了纪念和响应这次伟大的芝加哥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1890年5月1日成为第一个国际劳动节,在这天各国工人阶级都走向街头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和集会,争取合法权益。
二、“五一”劳动节在中国的发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让国内一些先进知识份子了解到五一劳动节的内容和意义。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发表“劳工神圣”的演讲,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强烈共鸣。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工人和群众散发五一劳动节的传单,使更多人关注、了解五一劳动节。1919年5月1日,《晨报》出版“劳动节纪念” 专号,发表李大钊、高一涵等学者探讨“五一”国际劳动节历史起源与现实意义的文章,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在同年的5月4日,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通过示威游行、罢工等展现自己的力量,并作为独立的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19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一劳动节。为了纪念劳动节,作为十月革命的主要传播者李大钊专门在《新青年》出版的“劳动节纪念号”上发表《“五一”运动史》,系统介绍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及欧美工人为实现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的历史。李大钊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指导,而且也付出了实践,他亲自领导了1920年北京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
陈独秀对“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的贡献也不容忽视。他发表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全面的分析上海厚生纱厂招女工问题,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真相。在《劳苦者觉悟》中,他阐明“劳动创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观点。同样,陈独秀在上海也组织了世界劳动纪念大会,并当选筹备大会顾问。
1921年,五一前夕,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在长辛店地区举办劳动纪念大会,工人们一起唱《五一纪念歌》。1921年7月,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全国工人运动和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起到保障作用。
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全国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热烈响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务在本年12月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将每年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从此以后,五一劳动节便成为人民每年庆祝的节日,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