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目标导向下的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847
  • ■ /

    一、背景阐述

    (一)宏观背景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填鸭式教育为主,完成家长的期待、老师的任务就是学生的目标,学生不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自主规划的能力,只能依靠外力来推动,其次是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滞后。除此以外,是社会普遍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性规划的过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乏或者不重视,会让学生在树立学习目标上感到迷茫。

    (二)微观背景

    首先,大学生现有的空闲时间充裕,基本无生活压力,又加之高校学习氛围比起高中来说更加轻松,导致在校大学生心理上以及时间安排上都是低压力状态,关键在于无法正确认识未来生活压力。其次,高中浓厚的学习氛围主要由高压的学习竞争和老师的督促产生,存在大多数学生没有目标意识这个弊端,这也导致了大多数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便丧失斗志,沉迷于玩乐。总而言之,现在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基本无目标导向意识,这也是上述两点和其他个体原因所致。

    二、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目标有效性不足,以外源驱动目标为主

    大学生目标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同辈效应、父母期望、个人追求。

      1、外源推动目标

      同辈效应。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同伴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 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 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所制定的目标多数受到同辈效应影响,如:对于就业或考研的选择,受身边人的“煽动”和影响而随之改变。

      父母期望。大学生依父母要求制定目标,无论是考公务员、考研、出国,都按照父母的期望行动,学生本身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具体的思索。

      2、内源驱动目标

      这类目标通常出现在对未来有清晰规划的学生身上,相较于外源推动目标,內源性目标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行为中更具有参与感,学习动机强烈,从而投入更多努力。

      3、解决建议

      大学生在进行目标制定时,应当更多地关注自身内部需求,以清晰地未来规划为蓝本,理性选择有助于未来规划的目标。由此将外源推动驱动目标转换为内源性驱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需求与学习行为之间的转化。

    (二)努力程度不足

    大学生当下大多都有清晰的目标,这些目标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大多数人当前所处的学习状况并不乐观,有些人即使立下目标也很难去完成。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的不正确性,高中与大学的学习环境大相径庭,在无人监督,自由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认识和定位依然落后,很难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1)设立规划,好的规划能让人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胸有成竹,不会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措,能事半功倍的达到目标。(2)创新学习,不是拘泥于眼前的书本,而是主动探索课堂之外的世界,结合实践,锻炼思维,大胆提出新方法,新思路,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自制力不足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制力不足是在实现目标中最为普遍的阻碍,出现概率高达72.53%。根据美国健康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调查结果,就如何提高自控力,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适度锻炼。锻炼可使大脑产生更多的细胞灰质和白质,帮助增强前额皮质的能力,从而帮助我们抵制诱惑,增强自制力。

      第二,增加饮食中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粗粮、蔬菜、豆类等。

      第三,当压力很大,自控力储蓄不足时,进行短暂地、时长几分钟的全身放松。放松可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舒缓交感神经系统,从而提高心率变异度。(致谢:感谢指导老师刘波、沈西林对本论文的修改及建议。)

      本文标题:目标导向下的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4371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