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随着时代化的逐步普及提高了对高校管理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促使各种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如教师观念、授课模式、授课方法、授课目标等。“数字化校园”作为目前高校管理或不可缺的教育模式,必须要将理论与实际相互联系才能有利于更好的掌握该模式的精髓所在。其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利用特色的模式,尤其是在如今相关互联网技术逐步渗透的时代,能够有效解决诸多的教学难题。因此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入都逐步扩大,该模式已然成为了目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正是由于传统的“灌汤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论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大背景下提高高校管理效率的措施,望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本论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对高校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组织的加入不仅展现了我国发展的速度之迅猛,同时也表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逐步提高,人才市场竞争也逐步激烈起来,单一素质的人才已然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企业逐步追求优质的人才,尤其是对于外企而言更是如此,要求工作人员需要紧随时代潮流,掌握互联网技术,这是提高企业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数字化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着时代文化,因此,只有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的渗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改革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促使教育业更好的与人才市场对接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很多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艺性,只有在深入数字化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真正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实践中。另外,高校的数字化趋势发展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大大缓解当前高校教育费时多、管理混乱的现状。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只是单一的授课,“灌汤式教育”“呆板式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完全不同,其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旨在培养综合型的复合人才以及国际型实用人才。二、高校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当前院校虽然已经开始不断建设数字化校园,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容忽视,如个别院校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的缺乏、管理随意性大以及管理模式的混乱导致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与标准。首先对于院校定位而言,起整个数字化校园实施过程的龙头作用,但目前较多学校仍然存在流程性大,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对数字化校园的价值有明确认知,简单的认为其仅仅是简单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授课,并没有正确了解数字化校园的内在涵义,导致整个建设模式无法准确渗透至高校管理之中,其次仅仅依靠国家和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实施力度远远不够,只有在引入优质师资力量才能为校园的有序建设提供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多方因素所决定,但师资作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得到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但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互联网操作能力,但由于其思维模式的单一,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往往以陈旧的模式来应对如今人才供不应求的时代。另外,管理模式及标准修订与设置不合理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校园的建设,由于该模式设立时间不久,没有成熟的体系,再加上我国的高校管理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导致两者无法合理融合,发展体系不相适应,学生的片面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三、基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高校管理的措施
(一)基于数字化背景构建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力度,院校与外企的校企合作模式必不可缺。国家教育部也提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笔者认为,想要促进高校的校企合作项目,应以外企的先导为基础,首先确定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并合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其次应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及时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该和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冠名班”、“订单班”新的培养思路。在此过程中,合理通过网络进行与企业的互联互通,企业应注意及时将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邮箱等汇报至学校,并在不同学年中制定不同的学生培养方案,如可以在第一学年中组织相应的参观活动或专家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业。为了实现校企双赢,双语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一方面,将高校学生更好的作用数字化网络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从学校向企业输送大量的优质人才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将建构主义理论始终贯穿在整个校企合作流程中,在学生刚入学时,企业可开展相关的专业认知学习,促使学生能够在初步接触企业与学校的环境同时提高网络操作能力,为今后的专业素养打好基础。其次,当学生适应能力逐步增强的过程中,企业可组织相应的实地考察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竞赛等,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使高校管理有序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