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师范院校特色在于教师教育,也是师范专业开展以来坚定不移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从综合大学改制后,师范教育逐渐被削弱,甚至存在边缘化的迹象,师范生比例明显下降。这种背景下,很多师范大学都提出了向综合性大学方向转型的计划,加上高校不断扩招,师范类院校必定会拓展学生就业机会。在培养理科人才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师范院校在经验方面缺乏,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借鉴。高等师范院校在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般依照专业和行业对口的思路,注重专业纵向发展,但忽视了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同时,在理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抓住理科人才发展需求,实践环节过于薄弱,导致学生实践技能得不到提升,无法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学生今后就业面较为狭窄。
二、高等师范院校理科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理科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课堂内外。具体来说,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计划中,学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设立创新教育学分等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创新的风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主体设立各种课题小组、兴趣小组、社团以及俱乐部,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座谈会、学术知识比赛、技能竞赛、辩论赛等。通过这些具有实践性的活动,突破传统师范院校教学模式局限性,联系实际,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创新精神。同时,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品德修养,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品格。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其技能培养,同时从人文科学教育入手,实施素质教育、道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培养实现途径。在根本上,人才培养模式集合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一般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多样化市场人才需求不符,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理科创新人才,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将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即在一定教育目标指导下,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定向培养的局限性,向开放式培养模式转化,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的分流处理,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以引导学生为主,提升学生自主意识。不仅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更需要满足社会、时代发展中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三)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在教学内容创新方面,应该将重点放在提升教学内容现代化方面。无论是学科专业课程,还是教师教育课程,都必须以学术研究、知识创新为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的科研成果等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研究,培养学生现代化技术运用能力,同时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状态,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的调整。在教学方式方面,应该鼓励广大教师大胆改革与创新,根据学生个体化差异的存在,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包括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给学生预留更多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同时,教师应该学会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保持饱满的热情,敢于质疑,在课堂中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