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晓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勤工俭学是在校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则是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特别是国家推出了不少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越拉越多,但成功永远只属于其中做好足够准备的一些人。不少学生更得益于大学期间的勤工俭学。
一、勤工俭学对大学生的实际意义
勤工俭学最直接的就是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以减轻自身的经济压力,以确保更好的投入学习中。当然,时代在不变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在不断的改变,除了勤工俭学给学生所带来的直观经济利益之外,大学生更多的在意的是它背后更大的价值——能力、眼界等多方面的提高。有的更是结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勤工俭学有意识的为自己以后的发展进行更好的规划和铺垫。二、目前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用人单位优胜劣汰等多种原因,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问题,但是毕业生自己的个人原因也显得日趋突出。(一)随大流,不适症状频出
不少同学临近毕业了,对自己即将就业的问题依然一脸茫然,对市场缺乏了解,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清楚,看身边的同学都在找什么样的工作,自己也跟着找类似的。这种情况往往屡屡应聘失败。有的短时间内把自己安置了,时间一长“无用去之地”“力不从心”“和想象的差距太大”等各种不适应症状就会出现。(二)金钱至上,忽视发展
有些同学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择业标准设定为“哪种工作技能要求低,钱又多,就去那里”,不考虑专业问题,不考虑自身发展,行业发展。这类学生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有的甚至踏足传销,当起博人眼球的网红等等,使得自己误入歧途。错失了本该好好磨练自己的好时机。(三)规划不全,阻碍重重
有些比较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在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下,看到别的同学创业不错,又看到自己有一群关系不错的朋友,大家又各有所长,凭着一股满腔热血,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创业的道路。由于不少学生实践经验和能力不够,对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特定行业的市场需求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等多种原因,使创业往往在创业初期就显得异常艰辛乃至很容易失败。三、勤工俭学对学生创就业的影响
(一)经济支持
通过自身的劳动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这对一向以读书为首要任务的学生来说,是及其具有吸引力的,这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补偿,更是作为学生生涯中成长的一次跨越,自我经济能力的初步尝试。对于刚加入这个队伍的学生来说出于对自己的劳动能力、专业能力无法自我评估的前提下,技能要求比较低的岗位是首选。从劳动报酬的角度来说,经济性价比高的岗位会比较容易吸引现代大学生,他们更愿意参加校外的勤工俭学,因为相对高校助学性质的岗位,社会上用工荒所导致的工资薪酬相对高一些,同时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比以前更加方便,信息收集也更多,使他们更加大胆的能够凭借年轻的冲劲和勇气去挑战社会兼职,更愿意去尝试参与社会岗位的竞争,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对于有经验的学生,他们对自己则有更多的要求和岗位定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长或者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和市场需求相接轨。从某种程度看来看,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以衡量他们在某一领域能力高低。这为大学生们就业创业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战空间,也为他们提供了了一定的经济保障,增加了他们面对未来的底气。(二)工作能力提高
在相对和谐的校园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的个性,也可以选择各种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大学生对学业的要求更多的是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需求。归根结底,大学生涯的品质主要靠的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勤工俭学是有偿的,在客观条件下,学生提供时间,用人单位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学生需要在工作上服从用人单位的安排。工作的要求、在一定环境下学生所担任的职务、合作对象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工作期间的对任务的安排相对是被动的,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就是如何更好的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更多的团队管理能力等等。这些在课堂上是无法通过老是讲解学到的,也无法通过书本上的理论论证就能转化的,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磨炼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社会勤工俭学,如果不能很好的自我约束、自我提升就会面临社会实实在在的淘汰,这是走入社会的真实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