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红/建湖县第一中学
一、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有的,符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要求的能力与品格。核心素养更加强调个人的素养与社会的关怀,主张自主发展,团结协作以及改革实践。在一般的情形下,学校教育是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在历史课教学中所体现的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是时空观念,通过食疗正式和历史解释让学生能够在核心素养上得到提升。目前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如何更好的将其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教师关注点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关注点,将知识点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打破以“教什么”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逐渐将关键点转移到核心素养的教育上。将历史教育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教书的同时还可以育人,不仅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内容,还能为他们建立良好的三观,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在常规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观念,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让学生具备核心素养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学生具有了良好的核心素养,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开展高效率的学习。
(二)明确核心素养的内在涵义
根据对核心素养及历史学科特征的理解,一些专家认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可以在高中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形成,这样的历史课堂能够综合反映出历史知识的大型汇总,涵盖内容较为广泛,在让学生掌握时空观念的同时,也能建立其良好的历史价值观。下面将详细说明。第一,时空观念。该观念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使用与历史时空相关的术语,锻炼学生自主学会阅读历史年表或地图,获取科学有效的信息;第二,史料实证。探究历史的基础就是要史料当做依据,通过归纳概括,辨析史实材料的真假,找出与史实相符的材料,从而更加客观认识并理解历史;第三,理解历史。最大限度从史实角度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第四,历史解释。能够对事物进行客观认真的评判与分析,让学生有解释历史、叙述历史的能力;第五,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三观的形成有利于弘扬我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精神。(三)强化课堂教学渗透
一是教学目标的渗透。教学目标设计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针对高中历史教学,其教学目标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来制定。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课程标准结合后再转化为教学目标。举个例子来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教师应将历史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不能简单的结合教学目标,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设计,一方面,比较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在不同背景下的异同点,着重凸显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的渗透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够将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二是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教学的着力点也是重点,想要更好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就要通过建立多重的教学模式来营造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建立学习讨论小组,通过收集查找资料、分工合作、小组交流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分析探讨,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在布置课程前,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的方式来一一讲述对于课程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且能够拓宽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可以通过书籍和网络有目的的完成归纳总结,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问题情境。问题的设定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通过设定某些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被动转变为主动,这无疑是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强化训练。教师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加深对课题的理解,让学生多想一想为什么,探究一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要具备哪些前提和基本条件,以及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等等。这种问题的层层递进也会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兴致也自然会被调动。
四是情感体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地磨炼,而教师同样需要引领,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向学生传递正确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历史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某个历史人物,该方法更能促进情感的体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定的情感基础。
五是多元评价。多元评价的创建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支撑点,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来评价学生对历史的掌握情况,不能单单的从理论知识入手,还要注重情感和价值的发展。只有利用多元的评价体系,将众多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做到客观且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