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庄庄/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年12月在江苏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既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性战略布局,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治国理念,把“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精髓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成为当前高等院校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服务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文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制定培养方案,提升工作的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理论教育、文化教育、实践教育等多个方面。长期以来,因工作方式及内容的差异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由承担两课教育的教学单位、学生工作处、团委等不同的单位分工负责。一方面,不同单位间的工作要求、目标导向,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校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系统。另一方面,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高校学生辅导员在承担思想教育工作任务的同时,肩负大量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且队伍年轻化的现象比较明显,相对工作经验不足。制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有助于把理论教育、文化教育、实践教育等环节统一起来,行程合力,提升教育的成果;有助于把思想政教育目标、培养计划进行理论化、系统化梳理,提升工作品质,提升工作质量;有助于总结反馈教育的经验教训,帮助一线教师顺利开展指导工作,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保驾护航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教师队伍能否深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内涵,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成果。“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时间尚短,高等院校需要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堂学习、专题讲座、研究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教育活动,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为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三、理论课堂融入“四个全面”,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理论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系统、最稳定、最有保障的路径。要实现高校学生真正的理解、认同、践行“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必须要经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围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精神内涵,改进课堂教学手段,推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提升,是当前思政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一方面,要结合“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精髓,找准课程教育的切入点。例如,思修课程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结合、概论课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合等。另一方面,要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进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案例分析、专题精讲、问题研讨等方式。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四个全面”,扎实推进践育人、管理育人
日常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在日常管理、学生活动、组织谈话、社会实践等工作中,融入“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将价值观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寓于管理之中,推进践育人、管理育人。通过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融入社会实践,将全面深化改革融入党团组织管理,将全面依法治国融入日常管理,将全面从严治党融入党员发展、教育等多种途径,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转变。五、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四个全面”,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要通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多个平台的建设,营造适应“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宣传要求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构建网络文化宣传平台、师生交流沟通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等途径, 打造精神文化氛围;通过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宣传设施等有形的文化宣传渠道,将思想教育蕴藏于校园物理环境;通过改良校规校纪、组织管理制度、业务办理制度等规定要求,发挥制度文化的稳定性特征,将战略思想体现于校园制度建设。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是高等院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实践体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坚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才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