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娟 杨小明/东华大学
一、问题的缘起
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空间要素真正地嵌入社会理论研究中,并推动社会理论“空间转向”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危机。空间剥夺、空间隔离和贫民窟等城市空间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反思。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类社会空间问题的突显,我国学者胡大平、徐怀钰、任平等在立足本土实际的基础上,引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提出城市马克思主义、都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关注当今社会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空间正义思想的中国化运用,以实现人类“诗意的栖居”。它们内含着的空间正义思想,追根溯源,都源于马克思对空间生产的考察和批判,因此挖掘并梳理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马克思空间正义的再思考
列斐伏尔、戴维·哈维、曼纽尔·卡斯特、爱德华·苏贾等是积极促成社会理论空间化转向的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继承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将“空间”这一马克思论述并不系统的对象纳入分析视野,在经济运行、社会运动等更广阔的领域展开。(二)在马克思空间正义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范畴
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是其空间生产分析的中心范畴 ,他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概念,提出“空间的生产”、“城市权”,以反对资本主义商品关系和国家科层组织对居民日常生活空间的操纵和破坏。(三)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的当代发展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诸多著作没有直接表明空间正义,但事实上是从一定角度探索“空间正义”思想。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空间正义的内涵界定
国内学者对空间问题的关注起源于西方批判社会主义理论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是指社会研究中空间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现象。它摒弃传统的空间“容器论”,突出空间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空间正义”的内涵界定,不少学者是通过批判实践中非正义的空间理论或行为来实现:空间剥夺、空间排斥、空间隔离、空间异化,有些是通过论述空间正义与社会正义、经济正义、环境正义的关系来界定,有些则是从一些具体的视角,如:居住正义、分配正义等。袁超(2016)引用皮里于1983年在《论空间正义》中的定义,认为空间正义就是“空间中的社会正义”,其实质就是社会正义的空间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问题的凸显,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非正义现象。
(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空间正义思想的挖掘梳理
空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关于空间正义思想的论述散布于《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1、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俞吾金(1996)认为“马克思的时空学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他的《博士论文》为代表,主要是从哲学上来阐述其时空学说;第二阶段以《大纲》和《资本论》为代表,主要从经济学出发来表述其时空学说。”
2、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挖掘,既有从微观的视角针对某一问题、某部著作进行探讨,也有从宏观的视角进行梳理。
马克思关于空间正义的呼唤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的分析中。李春敏通过对马克思居住空间思想的梳理与介绍,为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的空间生产实践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马恩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工业城市既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运行的主要场所,也是资本积累的重要载体。资本积累不断生产城乡二元化的空间结构,城市居住空间的异化和断裂,雇佣工人的居住权利被资本的空间权利所压榨和边缘化。
(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的介绍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思想的研究也构成了当代中国空间正义思想的重要维度。乔洪武(2013年)指出,在列斐伏尔那里,以往静止的、空洞的空间被赋予社会性的内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的基础上,将批判推向对空间统治问题的关注,将马克思的“人的历史解放推向人的空间解放”,提出‘城市权"的主张来实践空间革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