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幽灵船》是英国作家马略特的代表作之一。马略特及其作品在国内鲜少提及,资料甚少。它最早出版于1838-1839年,是19世纪典型的海洋历险作品,也是一部哥特式题材的小说。马略特的《幽灵船》受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作品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即使是超自然的哥特式题材,在叙事策略的使用上,也极力追求真实感。《幽灵船》主要讲述了荷兰少年菲利普在母亲临死前,得知成为“幽灵船”船长的父亲在海上漂泊无依的事情后,立志救回父亲,但是在遇到美丽的女子阿米尼之后,有了安稳度日的想法,放弃出海意愿。后来受到命运召唤,不得不履行自己的使命,又屡次出海,途中数次偶遇幽灵船,但是每次目睹幽灵船的船员都遭遇劫难,他自己也与挚爱的妻子失散,重逢后妻子受到迫害丧生。经历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之后,在最后一次出海中,菲利普原谅了一直以来与他作对的邪恶亡灵,终于在多年以后头发灰白的年纪,救出了父亲。幽灵船也不再出现。
虽然“典型的哥特情节是落难的美丽女子遭遇邪恶的男性纠缠却无处可逃,多半还要受到心理阴暗的年长女性迫害,借此表现的主题往往是人性的阴暗面——欲望、暴力、疯狂、复仇、血腥残杀等”(林70),《幽灵船》没有采用类似的模式。但是其中充满了超自然因素,如“飞翔的荷兰人”即不死的幽灵船,飘渺的邪恶的灵魂斯科里夫坦,菲利普妻子阿米尼遗传自母亲的诡异魔法,幽灵船现身后船只往往会遭遇不测等。这些也同样揭露出人类心理的阴暗面而又令人胆战心惊。《幽灵船》依旧是一部超自然题材的哥特小说。
二、叙事顺序和叙事时距
像其他的18或者19世纪的冒险故事一样,《幽灵船》的叙事大致遵从时间顺序,其中虽然偶然夹杂倒叙,如菲利普的母亲给菲利普讲述他父亲的灵魂破窗而入,留下信件的事情时,把时间回溯到十几年前,但是总体是按照从先到后的线性顺序讲述。这样的时间顺序对于冒险传奇故事来说,有很大的好处。读者可以跟着菲利普一起经历故事情节,像他一样,对故事的下一部分的发展毫不知情,因此而感同身受。无形中作者就能给故事设置一定的悬念,不给出任何线索,读者只能往下读去寻找答案。在叙事的时距上,《幽灵船》运用大量的“场景”(Scene),少量的省略(Ellipsis)和“概要”(Summary)。“场景”的运用尽量还原了对话与细节。其中,马略特用了很多大篇幅的直接引语,把人物的语言详细体现出来。聪明的读者可以自己从人物的话语中体会领悟总结。这种交流对于描写超自然力量的冒险传奇故事,是十分有益的。设身处地的代入感会带来更强的故事性,读者的额外想象和发挥也会增强人物的深刻性和饱满感。对于无事可记或者过的轻松愉快的日子,马略特选择用“省略”来记叙,如“自阿米尼与菲利普的对话之后,已经过了三个月[…]”(Marryat 144)。一笔带过可以省略那些冗杂、与主要故事情节无关的琐事,也能表示愉悦轻松的时间总是过的飞快之感。略加提及,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也避免读者在时间的计算上产生困惑。马略特也用到一些“概要”,大致总结发生的事情,而不详细赘述。“他很快就得到了船长的青睐,并与大副黑尔布兰成为了亲密的朋友;而二副斯图斯,是个孤僻的人,跟他,菲利普不怎么来往。”(Marryat 77)。这些大多数是不能仔细叙述但是又不能省略的情节。一言以蔽之,故事更加精练凝聚。马略特的叙事时距详略得当,贴近真实时间。《幽灵船》作为一部超自然题材的哥特式海洋小说,本身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而叙事时距的处理得当,则能努力使小说向现实生活靠拢,既为故事添加精彩性又增添真实感。
三、叙事视角
根据热奈特的理论“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这就是卢博克的视点叙事,布兰的有限视野叙事和普荣的同视角[…]称为内聚焦叙事”(热奈特 129),而《幽灵船》的叙事视角是故事外叙事的内聚焦视角,这不同于“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标准常规” (Miller 86),即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故事外的内聚焦这种叙事视角客观,但是不够全面。而“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给了作家充分的自由进行周密全面的背景细节描写,并可以根据小说发展的要求调节叙事视角和叙事距离”(申63)。但作者的用意恰恰是使得视角不全面,“叙述角度限于故事中某个人物的意识并由这个意识中心向周边辐射,似乎会给读者以一种亲身参与在他眼前展现的事件的幻觉”(黄29),使读者跟随主人公菲利普的视角,只能看到主人公看到的,从而一起经历冒险传奇。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马略特采用在前期采用的是焦点主要放在菲利普身上,后期从第二十五章开始则将焦点放在菲利普和菲利普的妻子阿米尼两个人身上,采用双重内聚焦。这在叙事视角的传统上的的一种变化。小说的前二十五章主要讲述菲利普独身一人,直到遇到美丽的女子阿米尼,两人结婚,随后菲利普屡次出海,寻找幽灵船。这部分的故事侧重讲述菲利普的冒险故事,焦点在他的身上,记叙菲利普的所见所闻。而后妻子阿米尼随丈夫出海,两人的经历相同,没有必要一分为二来叙述。中间因为叛变的船员斩断船尾,使得阿米尼独自乘着残损的船尾漂流,离开了菲利普的身边,后幸而被人救起。自此这部分故事将焦点一分为二,分别放在两人身上,以章节为界限,在焦点上来回转换,直到两人重逢后,妻子阿米尼被迫害用火烧死为止。如果用图线来表示,这段的图线会是像大海起伏不平的波浪一样。这呼应了海洋小说的主题,也暗示人生如同起伏不定的大海,命运无常,随时可能颠覆平静安逸的生活,也预示了妻子阿米尼的悲惨结局。
四、介入性评论
《幽灵船》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叙述者不时会在情节中插入介入性的评论。这些评论大多是与读者的假想交流。比如在第四章的开头,“如果读者能想象的到,一个被判处死刑,已经放弃求生的人,突然发现死刑缓期执行,他此时内心的感受;他在放弃的希望和期待中,重拾希望,再一次展望未来,积极进取:如果说读者还能想象的到,当他发现死缓又被取消,他又会陷入痛苦之中,而这就是菲利普离开小屋时候的心情。”(Marryat 32)。《幽灵船》中的叙述者从不会对故事情节做出干扰,但是会对事件作出解释说明,有时甚至会用大量篇幅详尽说明事情发生的历史渊源。这种介入性的评论,并不是马略特的首创。菲尔丁就常常在他的小说中侃侃而谈。萨克雷在《名利场》中也常常评点是非曲直。有批评家对此持反对态度,因为这会破坏小说的真实性。但也有批评家“逐渐摆脱詹姆斯关于作者隐退观点的影响,往往从思想意识和人物刻画的深刻性方面支持萨克雷的做法”(申67)。
有些作家的介入性评论,是为了反映该故事是虚构的,不真实的。但是,在《幽灵船》中,马略特在小说中的介入性评论恰恰相反。他并没有具体表明叙述者自己的身份,而是直接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力求真实性,产生一种类似于中国的说书人的效果: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但是却是讲故事的人,不时解释说明一些故事情节,以达到一种对菲利普冒险传奇故事娓娓道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