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丽娜 闫 红/河北农业大学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并且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俄国的国内现状,进一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形成了体系化、独立化的意识形态思想。
一、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之于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深刻的论述了意识形态中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系统地解释了意识形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一)“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提出
列宁在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从俄国的具体实践出发,继承马克思相关理论的同时,明确了意识形态是基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可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也可以是无产阶级性质的,但除此之外没有第三种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不再专属于资产阶级,也不再是无产阶级批判和消灭的对象,也成为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有利武器。列宁将马克思创新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部分创新,并且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进一步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列宁“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继承发展,也是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坚持意识形态党性原则和阶级性特征
列宁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说过“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指明了意识形态具有党性原则。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列宁并未一味的遵循马克思所提出了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而是将意识形态的社会性质区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且并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为其所代表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坚持意识形态党性原则是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性研究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出过: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列宁在认可和继承阶级性的同时还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最大的现实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就是阶级斗争的真实写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为大多数人谋取利益的,所以它敢公然承认自己的阶级属性,这也就看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假性。我们在审视一种意识形态时,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和阶级性的特征,这也是列宁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
(三)“灌输”理论的深刻阐释
列宁基于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开创性地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灌输”理论,他提出了想要增强人民的意识形态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不能单纯依靠工人自发形成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要将理论生活化和通俗化,找到适合工人阶级的学习方式方法,只有牢牢加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才能真正将无产阶级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战胜资产阶级。“灌输”理论是“对社会总体内的实际运动进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所获得的东西”,是列宁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又一创新性研究。列宁在强调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同时更注重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方法论的灌输,使工人阶级自觉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的圈子里来。在灌输的方式和手段上,列宁认为要通过实践教育和宣传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革命和建设,不能脱离实践泛泛而谈。无产阶级政党通过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的行动指南,指导工人运动。列宁的“灌输”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