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华阳/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作为专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和义务。近些年来,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得到极大的关注与重视,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管理模式,成为当前广大高职院校面对的一大难题。通过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水平,有利于推进区域化建设进程,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深入探讨和分析高职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区域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关概念解析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义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从前也称作对外汉语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在2013年的改革中重新在整合设置的新专业,近年来非常受欢迎。(二)区域化阐释
所谓区域,原指土地的相应界限。本研究中的区域化针对的为语言、文化及地理方面存在共性和关联的地区。而专业区域化建设则针对的为处于某行政地区中,高校所开展的专业建设,将此地区中的师资、经费及国际方面的资源予以整合和利用,以达到完成专业建设的目的[1]。二、高职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区域化建设过程中显现的不足
(一)教学方法表现出过于单一化的劣势
从当前高职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主要存在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化的劣势。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灵活性不足。很多时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传授式的讲解方式,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参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于被动,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导致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2]。显而易见,学生在该专业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的满意度严重不足,当前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学生的要求,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致使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影响到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效。由此可见,过于单一化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缺少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
以目前高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呈现出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中在很多高职院校当中,尽管教师存在较为科学的年龄结构,不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却较为薄弱,并且普遍存在文化学历不高、高文化学历的教师占据人数比例较少等缺陷。高职院校缺少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的培训,使得当前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比如:某高职院校虽然制定出导师制与年级导员管理制等制度,由各个导师担任班级的负责人。实际上,此专业仅存在10名专业教师,但却拥有200位学生,各个老师的任务量都非常大,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而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不够重视,所配备的师资人数较少,较低的工资与福利待遇,也让很多高职院校留不住优秀的人才,从而阻碍到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构建[3]。(三)相关实习条件严重不足
很多的高职院校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工作没有加以重视,相关实习条件的提供严重不足,缺少独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当中的实践内容较少,学生无法通过实习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某高职院校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实习工作被安排到第6个学期,并且仅以本地某小型对外汉语机构当作实习目标,学生经过实习之后的收非常少。同时,一些高职院校也没有开展必要的实习活动,缺少和留学生的“一对一”式实践活动,正式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习活动较少,形式固定,内容不够丰富,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三、高职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区域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以各类课程内容为依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需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例如:进行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讲解过程中,可以实现传统讲解与分组讨论法的结合,保证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经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的梳理和介绍,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还可以运用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提供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宗旨,使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得以提升。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设备,将具体的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出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作用,营造更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中,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效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