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鹏飞/亳州幼儿师范学校
一、前言
互联网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喷涌”而来,对幼师专业学生的思维观念形成带来了冲击,此时,就要求我们学校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思维的“重担”,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的探索,寻找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方式,我们可以从学生审美能力培育角度进行分析。二、核心视域下幼师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培育重要性
(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分数至上”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从文化课堂中解放出来,提质减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尤其是在人文素养以及各种能力方面,要加强培养。培育幼师专业学生审美能力,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了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旨在帮助幼师专业的学生培养良好的美术素养,形成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更好的感受美。(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满足了其个人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文化成绩理论知识方面,同时还强调学生本身各种能力素质的发展,幼师专业的学生本身就是为了毕业之后当幼师而培养的,如果学生自身美术综合素养不强,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那么在以后幼儿园的实践教学中,就无法正确引导幼儿在美术方面的能力,以及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因此学生个人艺术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个人涵养、个人情操,中职的教育理念也是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有技能的人才,这才是我国社会需求的人才资源。(三)为适应岗位教学打好基础
幼师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多数会选择当幼儿教师,因此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幼儿教师必须要能够传播正能量,帮助幼儿提升其综合素质,在美术教学方面就需要幼师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帮助幼儿绘画学会美术常识,让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三、美术课堂培养幼师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欣赏名家之作,从经典中找寻“美”
在上文中也提到了幼师专业学生由于年龄阶段问题,身心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可能无法有效的明辨是非,无法有效挑选合适的美术作品,就需要我们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之作,我们教师要挑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同时传播正能量的美术作品,这样才能更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名家之作中蕴含的“美”,搭建桥梁,让学生们与作者跨越时空进行对话,实现情感共鸣。我经常向学生介绍关于“动物”的名画,例如徐悲鸿的《八骏图》、齐白石的《虾》,学生们喜欢动物,因此,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能跟着我的思路进行欣赏。在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形式各异的马匹进行挨个的分析,每个马匹各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的身躯、步伐、姿态可以展现出雄健的力量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们能够在徐悲鸿《八骏图》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感受到朝气蓬勃的气息;欣赏《虾》时,齐白石笔下的虾个个灵动活泼、栩栩如生,在细节描写之处更是精致,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虾的动态,让学生们从细节之处感受到画作的美。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发表对名画欣赏之后的感悟,让学生彼此交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走进自然之中,从生活中发现“美”
我们在授课美术课程时,并非只是简单的理论授课,同时还要为学生讲授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对于幼师专业学生来讲,是无聊、枯燥的。她们对于外界的感知和理解大部分皆来源于自己最浅层的稚嫩的经验习惯。我建议针对低年级段的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时,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我会经常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找寻美的体验,例如,春天的时候,我会带着学生走到学校附近郊区的树林里,让学生感受自然风景,仔细观察花草树木,感受其造型和色彩,有些同学还会采一些花草拿到课堂中进行观察,并利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画出一副美丽的“春天景象”,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培养了学生寻找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感受来自大自然中的魅力。
(三)亲自动手绘画,从实践中接触“美”
除了感受美,我们更多的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她们学会创造“美”,只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才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我们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绘画,在实践中接触“美”。比如,我经常会带着学生去郊外写生,秋天的时候,层林尽染、满山红叶,秋天的美景,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一种“美”的感受油然而生。我会让学生找寻一处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景色,加上自己的感情利用绘画的形式把景色记录下来,画出自己心中的美景。有时候还会让学生在课中观看各种“中国风景纪录片”,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纪录片的欣赏,然后再下一节课时进行绘画创作,表现出自己看到的风景。学生们在这种轻松快乐的学习中动手绘画,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创造美”,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明晰美与丑的能力。(四)情景模拟教学,引导“幼儿”感悟“美”
为了达到“理实一体化“的结合,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岗位,我们在日常课堂中会经常进行幼儿园实训课程,进行情景模拟:比如让一位同学模拟当“幼儿园老师”进行授课,而其他同学则模仿幼儿群体,然后这个老师就对幼儿进行教导,引导幼儿感悟“美”,这既是对学生幼师相关技能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育。例如,《青铜器软陶制作》一课,情景中,“老师”可以让“幼儿”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青铜器的内在涵义,并体会古人青铜器制作的高明技术。台上的“老师”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仿照鼎的制作方式,利用软陶进行模仿捏制,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想象,用自己所喜欢的颜色进行捏制,学生只做了许多精美的物件,并将学生的软陶作品进行烧制,最后成型,摆放在教室内。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非常高,活跃了班级气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软陶制作的配色也是一关键问题,好的作品往往取决于色彩的搭配,如果想要创造出更加独特的作品,就需要利用不同色彩的软陶材料进行搭配,将所要表达的感情蕴含其中。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色彩搭配的基本原理,老师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以及色彩的心理和联想,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轻松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用艺术服务生活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掌握技能,体验成功。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育幼师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个人发展以及为其适应职业岗位打好基础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那么如何培育幼师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就要从以上四方面入手。但是我认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还是一个漫长的路,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提高核心素养。我们教师要不断的优化教学理念,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以致用。注释:
①管冬磊.中职幼师专业简笔画的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5.
②韩苗苗.中职幼师专业中国画教学策略浅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