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芬/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迫切。高校作为育人基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营。高等教育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灵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人才,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思政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
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特点
中国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体育不合格是废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德育不合格就是危险品。”以危险品为喻,足以说明德育工作在育人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相比较于产品工艺的流程化和标准化,高校思政教育以人为本,要求更精准,开展工作应结合以下特点。(一)差异性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域,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都存在差异性。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结构也不尽相同,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的学习能力不均衡。民族习俗、性格兴趣、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可能相同的学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搞“一刀切”“一勺烩”,工作中突出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格性和人文性。从源头上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育载体、教育内容等方面有所区分和侧重,在坚持大原则、大方向前提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如笔者担任辅导员班级,对于回族、壮族、藏族和僜巴部落7位少数民族学生,经常性深入宿舍,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的适应问题。对于班级10位家庭困难的同学,在生活上默默关爱,培养他们自信自立勇敢担当的品质。(二)复杂性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丰富多样,既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宣传新时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的繁琐庞杂。以笔者担任辅导员的民航商务班级为例,53位学生有42位住宿生,思政教育工作涉及学习和生活以及实习工作方方面面,工作触角需深入学生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等细节。(三)紧迫性
大学是学生离开家庭母体和学校群体生活,跨入社会独立的过渡时期,在短短的三四年完成学习至工作的任务转变,适应学生至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期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在勤学、修德、明辨、笃行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珍惜韶华、脚踏实地的处事方式,自律宽容、谦和感恩的为人作风,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拥有一个强大的脑。二、全程育人,分阶段实现思政教育工作重点
作为辅导员,处理班级日常琐事,更注重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阶段性成长,做到思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著名管理学家科维提出时间管理的理论,把工作按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笔者依据高职学生成长特点类比为以下三个阶段,科学使用时间管理原则,分阶段集中优势资源做好思政教育的关键任务。第一阶段,学生如稚子初生,迷茫惶恐,适应新环境,并寻找安全感归属感。此阶段,辅导员需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张开温暖的翅膀去关怀和爱护,耐心解答学生生活学习的困惑,热心引导调整心态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第二阶段,如少年无畏,尝试探索,基本安定并熟悉大学生活后,挑战新事物。此阶段,不要过多介入学生生活,放手让翅膀渐硬的他们去飞翔,让他们自己去摸索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阶段,如青年青春,积淀成长,经过两年历练学生已经养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惯,有了自己的朋友和交际圈。此阶段,应督促和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巩固加强良好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勇敢面对的面试和就业的问题,在遭遇挫折失败及时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