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霞/云南师范大学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发现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发现该念的书都没有念”,《童年》里这两句歌词能精确且普遍地描述大多学生日常生活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心理状态和“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行为状态。
这种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对事情有事先意向或计划,但开始行动和完成时间均比预期晚的状态和行为就是拖延。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稳定性的行为(蒙茜,郑涌,2006)。15%~20%的成年人承认自己有慢性拖延(Steel,2007)。拖延会对人们的情绪、学业表现、社会成就、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张顺民,冯廷勇,2017)。已有研究涉及拖延的概念及类型、影响因素、成因、心理机制、遗传和生理因素、应对及干预等多个方面,从行为主义、人格特质论、精神分析学、认知神经科学、脑电科学和分子遗传学等不同心理学学科理论层面对拖延做出解释。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者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思考拖延,认为拖延是从个体的愉快活动和短期奖赏的偏好中发展而来的(蒙茜,郑涌,2006)。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完成一件事情,往往会在任务截至前的最后5天才开始行动。这种由时间压力带来的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这种短暂的愉快和高峰体验会让个体觉得自身的潜力无限。尤其当最后得到的结果不是很差,就更加强化了在最终期限之前短期高压工作的行为,这样个体便更加纵容自己的拖延。二、人格特质论
国外多数研究者认为拖延与一种或者几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相关。时间概念模型中就将个性因素作为影响拖延的一个维度(Procee,2013),认为尽责性,冲动性等人格特质与拖延密切相关。拖延与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中,尽责性人格特质与拖延呈负相关,神经质与拖延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Lee,Kally,2006)。尽责性高的人行事果断,有明确的的目标导向和坚定的决心,这些人格特点不容易导致拖延;神经质高的人情绪不稳定,更容易产生焦虑、担忧,且难以自我调整和控制,更容易感受到来自任务的压力,加上对任务目标不坚定,更容易拖延。常与拖延联系的人格特质还有完美主义(苗灵童等,2018)。人们的某些拖延状态和行为并不是拖延者缺乏能力,不够努力或者懒惰,而是个体对任务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人,在完成任务时往往花费比预期更多的时间,这种拖延是为了花费更多的时间将任务完成得更好,达到高标准。
国内的研究者近年来也多从时间人格层面解释拖延的成因。时间人格是一个描述个体时间使用风格的概念。时间人格特质至少有时间洞察力和时间管理倾向两个方面(宋梅歌,苏缇,2015)。陈娟,郑涌(2011)从时间人格方面考虑对待时间的个体差异,并且从这种差异中解释拖延。龚新玲(2013)提出了主观时间距离,是人们对时间知觉的主观感受。他们发现时间人格范畴也存在个体差异,对主观时间距离的不同感受会影响个体对既定事件的拖延,主观时间距离越长,拖延便会越严重。
三、精神分析学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看,拖延属于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人们对自身能力不自信,或者任务太难,对任务或与任务相关的人或者事物抱有敌意和抵触时,人们往往通过拖延来防御既定任务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此外,心理动力理论相信儿童早期经历对其未来人格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持心理动力学观点的拖延研究者强调拖延的象征化,认为拖延和早期的童年经历,特别与童年期创伤是有相关的。对拖延的心理动力的研究认为,父母在孩子没有达成他们的目标时会无意识表现出愤怒,而孩子会无意识地用拖延来应对这种愤怒(郭燕燕,2012)。成人在高要求和高压力的情境下,会无意识回忆起与父母的冲突,继而对这种无意识的回忆和接下来的惩罚产生反应,这时容易导致拖延行为。
心理动力学还提出拖延是人们对死的本能抗争,是一种对无意识死亡焦虑的回避方式,表现为对于自身不可控事物和结果的一种防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权威都会影响个体的拖延行为。时间对拖延者的限制往往被拖延者无意识地解读为权威形象的象征,通过无视时间限制或与时间对抗,来发泄自己对于严格或放纵的父母管教方式的不满情绪。
四、认知神经科学
随着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拖延的神经基础、生理基础、基因和遗传基础等方面的研究有了深入全面的补充。国外研究通常提出拖延与前额叶皮层,多巴胺系统以及认知控制脑区相关。张顺民,冯廷勇(2017)从行为—基因—脑多角度进行多模态的拖延研究。结果发现,额中回、腹内侧前额叶、海马旁回、扣带前回之间的网络或功能连接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拖延。双生子研究和行为遗传学研究从遗传和基因层面发现拖延存在遗传基础。Gustavson,Miyake(2014)发现拖延与冲动中等程度可遗传,冲动与拖延在基因水平上完全正相关。另外,在特定情境下的拖延研究,如决策拖延的认知机制研究也不断发展(刘雷,苏缇等,2014)。
随着拖延研究的发展,对拖延的心理学解释也不断调整。从不同心理学学派对拖延的产生及特点进一步研究,将会对拖延的影响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这将使拖延的干预更具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