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晴 钱祖煜 熊 健/湖南工程学院
一、研究背景
国家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高度,导致对人才的需求也进入了转型阶段,为创业者更是吹响了创新的号角。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每年毕业季,都有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并不强烈、存活率过低、起步资金筹集困难、团队的异质性等多个现状表明了问题,大学生创业不太被看好,所以对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调查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缓解供过于求的情况,政策对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而大学生理应作为创业主体去发挥经济转型的建设作用。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下,一是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上下功夫;二是高校与社会共同搭建更多创业实践平台;三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四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总结工作、调整完善支持政策,提高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普遍性。政府这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强了大学生创业硬件建设,鼓励他们积极发展创业潜能,这无疑不是为广大创业学子带来福音。
二、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调查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生之源,为了推动创新驱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让更多大学生摆脱就业瓶颈。我们通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个体访谈法、文献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常用调研方法。(一)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创业参与意愿、动机、行为、问题等方面展开调查,按专业、年级、家庭影响等指标网格化划分,我们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各大高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1、调研对象
根据调研对象的特征进行抽取,相对来说有8所高校比较适合我们系统客观地收集信息并研究分析,其中本科有3所、专科有5所。我们团队针对在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中进行1450份问卷调查,调查模式采取线上与线下两种形式,将所要了解的情况通过问卷的形式发放出去,然后统计收回问卷中各种问题所占的百分比例来获取调研信息。其中通过网络问卷调研达至1077份,而线下模式共发放500份,回收问卷数是373份。
2、调研内容
调查内容是收集资料的依据,我们通过设计问卷调研的具体项目,并进行合理分类,从而达到预期要确定调查内容的效果。如调查高校大学生创业背景时,首先可按未创业类与已创业类划分。在未创业类的人群中,我们针对以下主要问题(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的最佳时机、大学期间是否考虑过自主创业等)进行提问;在已创业类的人群中,我们也针对以下主要问题(想要创业的原因、创业资金的来源、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提问,然后我们在这些人群中再提出共同的问题,诸如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希望学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还应该做哪些工作、认为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应该提供怎样的支持等,最后我们根据这些大学生所给的调查数据,整理统计报表。
3、数据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建立在调查的实际数据与现有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接下来需要准确地反映客规事实,以调研的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统计得出有60.39%属于未创业类;有39.61%属于已创业类。在未创业类的人群中,37.46%的人群认为自身能力欠缺,经验不足、29.23%的人群认为缺少创业启动资金、18.52%的人群认为缺少开拓市场的创业项目、9.63%的人群认为缺少国家政策支持、3.04%的人群认为缺少优质的创业团队助力、1.12%的人群是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等;在已创业类的人群中,48.39%的人群是想主宰自己的生活,不必受制于人、26.22%的人群是不甘生活的压力,想改变自己的工资水平、12.37%的人群是自身素质过硬,创业知识丰富、10.17%的人群是为寻求冒险刺激,实现理想、2.85%的人群是由于其他家庭或者社会因素等。由此可得,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二)个体访谈情况
为了补充问卷调查法存在一些缺陷,并确保调研结果的真实准确。我们团队又单独与受访者进行访谈活动,深入了解未创业受访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思想观念,已创业受访者的创业行为其发生背景和影响因素等。严格按照访谈之前拟定的提问纲领,了解到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创业是在逃避就业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才被迫选择的道路,创业风险大,再加上社会竞争大,但自身创业知识储备能力欠缺,就算是最终要走创业这条道路,他们通常还是会采取保守策略,先就业再创业。三、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面的调查结果,项目组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还存在以下问题:(一)大学生自身
1、心理素质不强,缺乏动力支持在创业过程中有37.46%的大学生认为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不足,心理素质弱,缺乏实干精神,对于创业道路上的困难充满恐惧,不敢尝试自主创业。29.23%的大学生创业时缺乏家人、朋友的资金支持,大部分亲戚朋友不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甚至反对,导致大学生创业缺少启动资金,创业意愿被削弱。1.12%的大学生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个人魄力和创业头脑,但大多数大学生以学业为重,接触到的商业活动极少,实际领导能力不强,这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一降再降,不愿轻易尝试。
2、创业能力薄弱,匮乏实战经验
大学生群体虽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创业有关的知识了解不够,创业能力有限,经验欠缺。37.46%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导致创业活动难以进行。大学生多在校园内活动,较少接触社会环境,对商场上的一系列规则的不熟悉和缺乏实际管理经验更是对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创业实战过程中,有18.52%的大学生创业者由于创业项目不是很完善,难于开拓市场,导致创业活动没有可行性或者创业活动难以成功。
(二)高校
1、创业氛围不浓,团队异质明显虽然现在处于“双创”时代,但大学生创业氛围不强,56.98%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创业环境一般,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的活动空间都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缺乏接触其他环境的经历,环境单一,社交圈狭隘。大部分的大学生一个人所具备的创业素质难以满足整个创业过程的需要,无法处理自身专业以外的困难。3.04%的大学生认为难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而且目前各高校基本没有一个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双向、快速、高效的组队平台,大部分创业意愿者难以找到有共同价值观和创业意愿的伙伴。
2、创业课程单一,教育机制不成熟
从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来看,大学生创业实践较少且成功率低,60.39%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关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虽然高校倡导并支持自主创业,但在大学生创业阶段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其中41.62%的学生认为没有适合的社会环境和高校支持,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在教育课程设置上单一,主要以创业理念教育为主,学生无法将课程知识有效地应用到自己的创业活动中去。
(三)相关部门机构
创业筹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有29.23%的在校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就面临着启动资金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没有固定收入,18.18%的学生的资金来自于父母的直接投资,27.27%的学生的创业资金来自于贷款,54.55%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来自于自己兼职积攒的钱,但兼职是不稳定且收入极低的,因此大学生筹资困难。四、助推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
1、加强自身心理防线,获取多方支持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强,缺乏动力支持问题,大学生在校学习或者毕业初期,一般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也没有经历太多生活的历练,首先要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创业过程中既要把风险降低到最小,又要把利益提升到最大化。其次在创业过程中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是很难创业成功的,创业首先需要得到父母和朋友的肯定,多方支持能为创业增添力量。
2、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强化自身技能
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薄弱,匮乏实战经验问题,大学生可以参加创业大赛活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高校创新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创业实践活动的丰富形式,以此可以加强自身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业能力与创业实践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二者密不可分。这样的方式去锻炼自己的思维,对创业的整个流程有一个较为清楚直观的认识,效果要优于课堂的理论知识,更能提高自身创业技能,积累实战经验。
(二)高校
1、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打造互选平台针对创业氛围不浓,团队异质明显问题,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方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宣传。学校可以把政府和学校的创业政策以创业培训、讲座、宣传专栏等形式引入创业课堂教育。并通过校企合作关系引进创业成功的典型个案,树立创业成功榜样,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勇气和信心。打造融合各类市场、技术人才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寻找合伙人、创造大众创业的新模式。
2、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改革
针对高校创业教育不健全,教育机制不重视的问题,高校要建立健全创业配套支持体系,让大学生创业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办公室,为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顾问,企业技术共享,项目开发等指导。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不能够只停留在理论教育水平层次,而需积极地去调整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方案,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其次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大学生稳定式创业,建立完善的创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