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馨贻/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家庭教育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中,笔者发现,更多学者把研究视角都集中在了宏观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及普通农村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等角度,缺少对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故笔者以麻江县谷硐镇为例,对该地区幼儿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以了解本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实际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地区基本情况介绍
谷硐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下属的一个镇,全镇面积126平方公里。共辖8个村,共4145户。其中农业人口占87%,非农业人口占13%。主要的民族有:汉族、苗族、畲族、布依族、白族。各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十二五”期间,全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2013年9月,新建成的谷硐镇中心幼儿园正式投入使用,镇上的幼儿主要都就读于此。随着国家的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笔者选择了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谷硐镇作为研究对象,对该镇的150个幼儿家庭展开了调查。
二、现状调查分析
(一)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参与问卷调查的家庭共150个,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00份。其中,参与调查的女性家长比例为61%,男性家长占39%,少数民族家长占95%,非少数民族家长占5%。参与调查的母亲人数为60人,占总人数的60%,父亲人数为38人,占总人数的38%,其他人数为2人,占总人数的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幼儿是由父母直接养育,且由母亲养育占多数。比起以往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的情况,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二)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家庭教育中的家庭学习环境没有受到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关注幼儿,积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1%的家长很少注重幼儿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3%的家庭完全不注重。笔者认为,家庭学习环境没有受到重视主要由家长认识上存在的误区造成。很多家长谈到幼儿家庭学习环境这个问题,纷纷表示并没有意识到家庭学习环境对幼儿阶段的重要性。
2、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观念令人堪忧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应社会需要的家长比例占到最多。家长片面的认为教育的目的只在于适应社会的需要,忽略了教育的主体。53%的家长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知识、智力、特长的培养,27%的家长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品德教育,只有20%的家长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幼儿性格、兴趣、习惯的培养。由此可见,家长还是最注重知识与智力的教育。而 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阻碍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甚至导致幼儿健康人格的缺失。
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教育主要应该由老师负责,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没有形成家园合作的观念。在“您认为孩子将来一定要上大学或者是有很高的学历”这一问题的回答中,64%的家长认为不一定,只要孩子能干好其他的也行;44%的家长觉得无所谓,只要孩子过得幸福就行;还有24%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用上大学,自食其力就行。笔者认为,这些观念都是与家长们过去的教育经历息息相关的,也反映出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意识层面的东西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3、家庭教育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受到少数民族地域特性的制约
家长们生活中经常关心和议论的话题,不自觉地会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有一定影响。在问卷调查中显示,81%的家长平时比较关心和常议论的话题是家务事,67%的家长比较关心和常议论的话题是邻里传闻。这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方小,人们社会文化生活内容的范围相对较窄,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局限。所以,笔者认为,家长们对家庭教育内容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域特性的制约。在幼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89%的家长几乎没有把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孩子的家庭教育内容之一,10%的家长偶尔会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孩子家庭教育内容之一,经常把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孩子家庭教育内容之一的家长仅占到1%。这表明,当下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并不是很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从家庭及其教育中得到滋养进而得到发展。所以,家庭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民族文化制约或促进着家庭教育的各方面,同时家庭教育反过来在丰富和不同程度地改造着民族文化。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的家庭教育中来,通过继承与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来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