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峰 赵 锴/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居住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因“居住”这一要素也诞生了诸多文化景观。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需求有着极大差别,所以各个地域的民居特征鲜明,民居选址、设计、用材、建造都有所不同,本文着重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组织和地理组织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多元化特性、地域特征。笔者不揣谫陋,结合文献查阅成果略抒愚见,以期为当代建筑设计以及传统文化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一、传统民居文化的特征
民居和民居文化有着极大区别,民居重要是指实质上的物质空间属性,而民居文化则侧重于精神属性,是精神和物质的相互融合。从这个角度看,民居空间组织和民居文化有着密切关联。(一)普遍性
民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所以民居文化并不只体现在少数人身上,而是属于大众的民俗文化,地球上凡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存在民居,所以民居文化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民居文化也是人类饮食起居,从事家政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一功能决定了民居的通俗性,它能够直接体现出当地的习惯、风俗、文化,同时它又受当地文化所制约。(二)工程型
建筑是一种将人包括在内的三维空间语言,我国传统民居空间构建多是用木、砖、土、竹构建,和舞蹈、绘画等艺术不同,民居文化属于特殊的工程艺术,它既是民居建筑所表达的成果,同时也是指导人民构建民居的模板。民居文化的工程性,体现在民居构建受工程建设经济规律所制约,即“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优的材料,建成最大的产品”,而传统民居受技术、经济条件所制约,不能远距离运送建材,所以以往传统民居建造都就地取材,因材施建。(三)继承性
民居文化发展从人类社会产生开始,贯穿至今日,而各个时代的传统民居构建,都会受到当时文化思潮的制约以及影响,附带有明确的时代信号。民居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民居建设“优胜劣汰”上,一般来说,民居建设总是继承上一代好的部分,摒弃其落后、不合理的部分,所以民居文化的发展也能够体现出时代的发展以及进步。并且,民居文化的发展、继承是为现实而服务,所以传统民居文化也是现代建筑建设的源头活水。二、传统民居空间地域形态
区域是民居文化的载体,若将一栋民居比作为一个点,这些点在地区成“分散式”布局,“点”就是区域文化的细胞,又由于民居以地域文化为载体,以经济为基础,所以点和点之间的经济文化差异比较大。点聚集起来构成聚落,现代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农村聚落,而聚落的主要特征是“除了私家住所外,还有公共性民居建筑,如戏台、市场等”,这些公共建筑的建设方式则反映出了区域文化水平。民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而是动态发展的文化活体,当高层次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成为民居文化的模板,根据层次依次向下扩散,这种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步衰减,所以各个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另外,民居文化界限和行政区域划分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区域文化界限受地理和文化传播所限制,一种是受自然地理实体所限制,比如,喜马拉雅山分隔了汉、藏、印度的文化,长城分割了农区文化和牧区文化;另一种是因为文化传播强度逐步衰减而呈现出一定的偏差。中国传统民居空间布局就诠释了该观点,中国东北平原地区,一般传统民居结构单栋独院、三合院、四合院,墙体厚且抗寒,民居内以火炕为主要特色;延边地区传统民居结构为八开间、五开间,无窗但门多;华北平原地区以封闭性极强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因文化观念所制约,四合院常坐北朝南、轴线对称、居中为尊、院落敞亮、门厅考究,这也是我国北方汉民族文化的典范;长江三角洲地带,如苏州等水网交错、人口稠密的地区,大多门前面巷,民居后邻水,粉墙黛瓦,多拱桥,层次丰富;皖南地区以明代、清代民居院落为典范,院墙高且巷道深,民居内有天井,屋内石、砖、木、楼房雕刻极为精美;闽南永定、诏安等地区,中心平屋多为祠堂,内有天井;江西丘陵地区,农村民居多为砖墙、青瓦,背靠丘陵,分布散乱;湘西、云贵山区多为吊脚楼,木制,顺应地形地势而建,住宅空间深入河床,低层空间作杂物间或畜厩;广西民居多为全木构,民居为三层或二层,二层为卧室以及堂屋,前有宽敞挑廊作手工用;陇东、陕北、晋中、豫西等地区,以黄土高原窑洞为典型,一种为平地窑洞,先挖方形深坑,然后建造人工崖面,另一种是靠山窑洞,从垂直崖面上直接开掘窑洞。我国民居类型极为丰富,除上述类型外,仍旧有诸多民居类型有待系统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