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末代皇帝一:任人摆弄的秦二世胡亥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是秦朝,始于秦始皇嬴政,终于秦二世胡亥,仅存在14年,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纷战统一但又迅速灭亡,这其中原因令人深思。当然,这其中少不了赵高,李斯这两个人,甚至也牵涉到秦始皇一些政策。(一)秦始皇政策影响
秦的一统六国,当然靠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在于一个内性的东西:法家思想,早期秦孝公重用商鞅的变法,确立严峻刑法法律和军功爵制度,不只富国强兵,更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功利性使秦国士兵作战勇猛,并取得了最终胜利。统一天下使得分裂的中原大地文明集中起来,成为一个共同体,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但在秦始皇即位之后,畏惧死亡使他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没有明确册立太子。当时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而被派去戍守边疆,而小儿子胡亥是个不学无术的公子,但始皇很喜欢他,每次外出游行都要带着他,这就为后来的沙丘之谋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二)政体的变动
秦始皇创立了一个大一统帝国,也创造了丞相(三公九卿制),这给平民布衣出身的李斯提供了机会,也因此使得李斯害怕相位不保,而被赵高利用,逼迫李斯妥协并发动了沙丘政变,而李斯也因为这个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被后人所不齿。为了一相之位,屈服小人赵高,篡改始皇诏书,阴弑扶苏,逼死蒙恬,诈立胡亥,而后又与赵高助纣为虐,这是何等的败笔,再说赵高,原为赵国人,这个登上历史舞台第一个宦官,开启了宦官乱政的先河,反映了当时皇权制度下变动与退化。之后与李斯合谋发动沙丘政变,帮胡亥夺得帝位,在秦二世即位期间,助纣为虐,将秦朝的暴政推向了顶峰,屡进谗言,滥杀无辜,指鹿为马,杀害了大量文臣武将。(三)合力影响
按道理来说,秦朝的灭亡应该主要归于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但这暴政的背后更多反映了一种宦官干政,丞相遭受蛊惑的局面。胡亥的即位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权利的制高点可能会使得任何一个人丧失理智,而赵高李斯只是加快了这种灭亡的推进,所以我想说秦的灭亡的因素多样,不能仅仅怪于皇帝,更在于一种多种合力的结果。秦的灭亡给后世启迪,也让后世避免了一些错误,但历史总会上演一幕幕争权夺利的史实,皇权内部的争夺不知道造成了多少王朝的灭亡,而这些朝代的更替,也造就了我们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也见证了中华帝国的沧桑历史。二、末代皇帝二:不能忘却的宋钦宗赵佶和可歌可泣的南宋末代小皇帝
宋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与唐朝并齐的繁荣盛世,始于宋太祖赵匡胤960年的陈桥兵变部下的黄袍加身,终于1279年年仅岁末帝宋恭帝赵昺,宋代的灭亡具有悲剧性,耻辱性,是为数不多的一个能够所经历过两次灭亡的朝代,“靖康之耻”使得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两个相互对立的朝代有许许多多的相同之处,从始至终一直面临着外敌入侵与战败求和割地。朝代的灭亡,不仅仅要着眼于眼下,更要追根溯源,要追究两个朝代灭亡的原因,要追溯到赵匡胤身上,即所设立影响宋终世的“祖宗之法”。(一)追根溯源
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后周皇帝柴荣殿前都点检,掌管着大量军队,因靠部下黄袍加身的独特篡权手段而称帝,并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出于顾虑,赵匡胤称帝之后始终害怕自己的部下也会夺权,于是便开始从各方面抑制武人势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崇文尚武”,即重用文人,降低军人地位,形成一种“文人政治”的局面,这导致后来军队在外敌面前不堪一击,与此相对立的文人只是一味苟且求和。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或许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几乎任何朝代的开国皇帝举措都会影响到后世,或者说皇帝个人与王朝命运息息相关的,宋朝便鲜明体现出来,太祖赵匡胤解除了将领兵权,统一收归中央,并崇尚文人政治,使得后来国家军事力量越来越分散,变弱,文人冗杂,形成党争危害国家,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后来的朋党之争,这次党争给宋朝带来了很大破坏,但要从王安石变法开始说起。(二)变法危机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当然他的政治举措的不容否定,开启的变法掀动了宋王朝根基,有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违背祖宗制度对北宋造成的靖康难有很大影响,但客观来说绝对不是造成灭亡朝代的主要原因。王安石的变法得到皇帝的支持,实施变法一段时间后,虽表面上风风火火,但背地里人民却哀声载道。变法执行力不强,无法彻底贯彻,这便是最大的失败。当然对这次变法历史上有很多看法,大多都认为弊大于利,变法最后失败。我们知道,这场改革由于反对派势力强大和自身措施有一些不切实性而导致最终失败。变法遗留性后果很大,一直到北宋灭亡,朝廷之间都还围绕变法进行争论分歧,对党派之争出现起了很大影响。新旧党派之争,一方面造成朝政混乱,是非颠倒;另一方面军事腐败,日益居下。一直到后来靖康之难,国家政策来来回回改变,政党的更替使得宋朝的整个权利中心没有平静过。与其说大宋王朝输给了少数民族政权,不如说输给了他们自己。(三)无力回天的悲哀
等到宋徽宗赵佶即位的时候,这种情况已经完完整整的暴露出来了,徽宗即位,因为受到奸臣蔡京蛊惑左右,逐渐丧失了原本信念,步入腐朽。皇帝都如此腐败,官员又能好到哪呢?这让远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看在眼里,欲意南下灭宋。我们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总会看出这样一个道理:即落后的游牧文明必然战胜先进的中原文明。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文明的先进将政权或者国家的力量给分散了,帝国分工更加多样,军事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文明的落后使得他们把军事放到首位,把国家力量可以集中到一起,军事力量变强。(四)苦苦挣扎的辛酸和悲壮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也就是徽,钦宗两人被金人俘虏北上的时候,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宋高宗,政权称南宋。也可以说南宋是北宋赵氏王朝的继续。赵构称帝后措施一直遵循四个字:适可而止。从而造成了对武将限制,他怕自己帝位不保,心里只想求和苟延残喘,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后来赵构任用求和的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并处死的原因。所以同北宋澶州之盟一样,南宋与金人也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但是,他们不知道有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在慢慢向他们靠近,就是驰骋亚欧大陆的蒙古部落。公元13世纪左右,在蒙古大军将金国灭亡之后,矛头便指向了偏安得南宋。宋朝整整一个朝代昏庸之处在于任用奸人当道,小人误国。出现这种情况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在于朝廷,社会环境的黑暗压抑氛围,另一方面在于忠诚之士得不到赏识任用,只能郁郁终生。北宋几乎自始至终都存在奸人乱道,南宋也不例外,奸臣当道下,蒙古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南下,以前的荒淫无道在此刻全都显现出来,整个朝廷一片混乱,内外交困下宣告了南宋的灭亡。王朝虽然灭亡,但其中有像文天祥,陆秀夫等英勇抗争,其中可歌可泣的悲壮精神依然遗留至今,依然鼓舞振奋着我们,为国而殇,亦为国而亡。
大宋王朝,历时319年,这个有既着中国最辉煌,最灿烂的时刻,又有着最屈辱,最不为人知的一面。大宋有着世界上最高的科技文化,但也有着一个软弱的身躯和心理。但是我想说,朝代的灭亡并不可怕,因为这是历史的规律,关键在于总结灭亡原因。新的朝代兴起总会展现出一些新的活力,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历史的年轮也就在这悲喜交加的一代代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