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国今后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促使巨大力量产生。对于高校而言,主要为国家与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随着当今时代发展,对高等院校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必须具有较强创新与创业能力,使高校教育模式面临新挑战。对此,高校应创新创业教育途径,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逐渐成为一名创新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的重要性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是其主要源泉,而对于科学技术进步而言,科技创新则是其灵魂,另外在科技创新期间,人才培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其核心,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必须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持续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其驱动方式发生相应转变,从以往的要素及投资驱动向内在及创新驱动,并且在国家建设过程中,高等院校学生作为主力军,其综合素质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以大学生为对象,不断培养与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人才培养而言,高等院校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是其主要基地,需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且可应对今后发展变化的创新人才,从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二)减轻就业压力的需要
每一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均数量庞大,造成较大就业压力。近些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换言之,每年工作为落实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约为两百万,就业难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另外,高校扩招率持续攀升,更多大学毕业生占据人才市场,可能面临失业,导致社会更加不稳定。从民生角度来讲,就业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其根本,而对于就业而言创业则是其重要源泉。就创新创业教育来讲,即为通过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输出素质较高的创新人才以及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面,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存在五个问题。其一,有待构建系统、完整的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现下,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并未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使其与学科专业教育相脱离,通常由团委开展,仍旧停留于第二课堂层面,即“业余教育”,唯有相关课外活动才涉及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过程中,致使高校学生不具备竞争优势。其二,欠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究其实质,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教育,现如今传统教师已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当下,大量大学科技园已经开展相关创业培训,但是往往只讲解创业流程,并没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其三,在重视理论的同时轻视实践。在诸多高等院校中,均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不过仅停留于校园内部,大部分为理论,在实践方面相对欠缺。其四,缺乏创业资金,有待加大扶持力度,尚需完善机制。在创业大赛过程中,获得优胜的创业团队,因为缺乏资金或是政策支持,只能不了了之。最后,大学生的创业动力欠缺,并且十分胆怯。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的对策
(一)加强配套政策落地,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障搭台
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高等院校,均需致力于制定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优惠政策,并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高等院校应加强对优惠政策的执行与宣传,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日益加大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学习强度。高等院校要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求为依据,制订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实施弹性学制、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具体措施,支持参与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为创新创业学生清障搭台。高等院校需要构建与完善创新创业领导机构,成立创新创业中心等,健全领导机构。利用微博、讲座等各种方法,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政策,在第一时间有效普及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法规与政策。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对各种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将活动作为纽带,充分融合创新创业目的和理念,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创新创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