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雯/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近代与几次科学革命失之交臂。1949年以后,我国短时间内构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后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实现了整体跃升,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与主要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一、科技创新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对科技问题的研究
古代中国是以技术和工程见长的文明古国。从青铜器和工具的铸造,冶铁技术的发展,到都江堰、万里长城的建筑,古代文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历程,也大大的传播了中国文明。中国科技在古代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宋代达到高峰。但14世纪后的中国受整体局势的影响,科技发展道路收到损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走上正轨。(二)马恩主义对科技问题的重视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业的本质体现为技术;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人的异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资本论》中对科学技术思想进行了系统表述。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从早期就关注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述。二、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萌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技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由其统筹领导国家大事。50年代调整高等院校,将工科作为重点的专业学院。1956年提出“向科技进军”的口号。1964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其中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个时期中国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既提高了国防实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迎来科学技术的春天
1978年3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同年12月,向多个国家派遣留学生,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来填补空白,实现科技的赶超。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学科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将科学技术摆在了发展的总要位置。1995年5月,江泽民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七大作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十八大召开后科学技术的繁荣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三、科技创新的有益成果
(一)国家综合国力稳步上升
在科技创新的带领下,我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通过将科技发展与经济增长相结合,促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同时,对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的突破,也在另一方面维护了国家安全。在航天领域的突破,直接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促使国家综合国力在平稳中得以上升。(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的科技任务都加强了部署,蓄力能力得以提升。科技创新的原始能力显著增强,加速了基础研究性内容。同时,企业对科技的重视,也促使科技创新工作得以深入实施,使创新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今世界是科技的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促使各国不得不重视科技在国民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技的依赖性增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科技成果。同时,科技支撑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