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 雯/淄博职业学院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体现
(一)是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必然要求
在2017年,国家教育部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 员队伍建设规定》,其内容再次对高校辅导员的身份进行定位:第一,辅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第二,辅导员是日常思想教育的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实施者;第三,辅导员不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另外,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承担两个重要责任,即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责任。(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
对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而言,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且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承担着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同时在该教育工作中,需要高校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进来,将高校中中各种团队力量集中起来共同推动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而辅导员其中扮演的角色则有两种,分别为:教师和干部。此外,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是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所以,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会涉及很多关于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内容,并带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如果说理论课的教师是第一课堂教师,那辅导员就是理论课之外“第二课堂” 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三)是促进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思想保障
从相关调研的数据来看,加强重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可以营造和谐、良好的高校氛围,使学校构建和谐稳定的教学环境。因此,辅导员在实施具体工作时,将爱国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运用其中,帮助大学生形成鉴定的理想信念。解决思想方面的困惑。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在教育思想的工作中,要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方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在夯实党建基础工作下,强化思想政治的实效性。目前,高校的稳定发展必然会有效推动社会和谐稳定,所以辅导员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具备稳定的思想下不断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由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思想保障作用。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角度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很容易遭受社会多元化所带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政治认知非常狭隘。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独立判断的能力,思想不够鉴定,自控能力较弱,且对政治认识、理解不够全面。(二)辅导员角度分析
1、工作事物繁杂,且积极性不高由于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在展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拥有很多优势,如工作、资源、思想、平台等,这些优势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发挥这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又因为有很多制约因素的出现,辅导员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时无法顺利实施,主要原因有:首先,部分高校过多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教育,而忽略了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工作;其次,很多高校的辅导员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工作实践的能力;最后,辅导员没有充足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经验来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从当前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不容易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且上升空间有限,很难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由此就导致很多辅导员对待工作态度缺乏积极性,并选择转岗、跳槽,从而使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2、能力不够
辅导员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时,很容易过多的关注业务方面的工作,对自身的学习却很少关注,这就很容易忽略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许多高校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博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的辅导员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会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并且从事辅导员岗位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硕博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并且自身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政治思想。由此可见,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充分体现出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