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勇 常 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组织力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政党纲领、目标和任务而将相关资源有效组织起来的能力。党的力量来源于基层党组织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党的力量增强,不断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党组织延伸,增强党的组织能力、组织功能等全方面能力。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囿于时代条件和实践程度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提出“基层组织组织力”等概念,但他们关于“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等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理论不谋而合。政党必须具有凝聚、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的能力,只有有效组织凝集群众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一思想理论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借鉴,不论在哪个时期,都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其组织力,有效地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发展。(二)重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宝贵经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力量源泉,对党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只有重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率先提出了“组织力”的概念,将其应用于基层党建领域。在随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力建设,结合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与根据地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为事业发展凝聚力量,成功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战胜困难险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不断拓展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先后在企业、社区、街道等建立了党组织,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国家发展的优势、民族复兴的优势。二、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政治功能,在提高党组织政治力上下功夫
党的基层组织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其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其重要功能,其战斗堡垒作用,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政治引领上。近些年来,受市场化浪潮的影响,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呈现弱化、虚化、边缘化趋势,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下降并受到冲击和挑战。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作为主攻目标。基层党组织“突出政治功能”,要以思想建设为先导,强化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把握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净化政治生态,严肃政治生活,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倾向。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党忠诚,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增强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要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把党章赋予的功能和职责履行到位,增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执行力,增强对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革新力、锻造力,增强对人民群众和基层社会的动员力、发展力。
(二)聚焦组织建设,在扩大党组织覆盖力上下功夫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检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不强,党的组织覆盖力是首要指标。组织覆盖力是指基层党组织有效嵌入、覆盖社会各领域各群体并有效开展工作,实现基层党组织职责任务和工作目标的能力,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组织”“哪里有组织哪里就有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覆盖力,必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扩大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和工作的覆盖面。一方面要做到基层党的组织应建尽建、应建必建,采取灵活便捷、务实管用的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在符合单独设置的基层组织中“布点”、在需要联合设置的基层组织中“拉线”、在一个单位或区域中促进基层组织“成面”,实现“点线面结合”的基层组织网络,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党的基层组织覆盖所有领域和每名党员。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工作的覆盖面,积极有效地把党建工作嵌入各方面工作,突出抓好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深入融合,确保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有力推进、作用有效发挥,避免出现有组织无党员、有组织无活动的“空壳”“空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