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菁/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建设最显著的影响是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直接表现为企业对高职学生培养的干预。管理主体的多样化使校企合作办学形式的开展更加便利,将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针对性培养相结合,提升高职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社会输送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这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及资源配置优化都将起到明显的推进作用。
一、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发展契机
(一)激发办学主体教育热情
混合所有制办学可通过合作、合资或企业独资等方式进行,鼓励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及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二者之间相互促进、联合发展。该办学模式使更多的社会资本向教育领域转移,提高我国整体性教育投入,对于知识竞争时代的人才培养非常有利。此外,教育行业作为社会朝阳行业,投资回报率一直稳定保持在较高水平,教育投资成为企业应对资本创造矛盾的新途径。在利益的驱动下,办学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优化工作当中。(二)推动高职教育体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使高职教育同时带有公益性和盈利性特点,院校管理模式、管理观念上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想要有效应对这部分变化给学生管理带来的挑战和要求,必须对教育环境、师资团队、培养方式、课程体制等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推动高职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学生管理手段。(三)实现适销对路人才培养
混合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被看成校企合作的深度化发展,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培养过程与实际需求高度匹配,实现一体化发展。原本存在于学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企业人才培养能更好迎合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人才。二、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创新方案
(一)完善校企合作培养理论体系
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想要让混合所有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必须有完善的合作培养理论体系为支撑,更多的是对育人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需求。要求各级政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当地教育资源优势,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搭建良好的沟通、合作平台。完善合作办学法规体系,将办学过程中各主体的责任、义务、利益划分等上升至法律层面,避免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因无据可依导致矛盾及纠纷。此外,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德育工作的积极作用,例如我院与重庆德克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混合制实践探索,依托计算机类专业成立德克特班,通过积极开展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活动,学生管理成效明显。(二)积极构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之后,优化配置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已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开展多年,在混合所有制模式之下,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发展更加便捷、有利。例如,开展教学经验研讨会,具备丰富理论教学经验的校内教师与拥有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相互交流、沟通,通过知识的传递、碰撞,提高教师团队综合教学能力。从企业中挑选实践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的骨干人员,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开阔学生视野,了解行业人才需求及最新的发展形势,让学生提前感知、接触社会岗位,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更加贴合对实践性、实用性的要求。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下,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同属于一个人力资源体系,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深入到企业进行技术探讨、交流培训等活动,将企业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平台,实现知识、技能从企业岗位向教师团队的传递,再将这部分先进的教育资源传输给学生。(三)努力开展高职教育深化改革
混合所有制给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搭建起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桥梁,通过自主选择、自主评估,构建企业与学校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更丰富的人才实践训练条件,为学校提供更多优秀的教学人力资源。反之学校充分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成为企业人才孵化基地,为其输送更多综合素质较高、个人能力对口的应用型人才。可以说,混合所有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深化改革重要途径。教育的深化改革还带动了高职院校人事制度的优化和创新。在传统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人是制度深受“编制”的限制,人才来源面相对较窄,加上薪酬评定方式的影响,高校教师人才招聘一度面临瓶颈局面。对原本的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例如执行岗位竞聘制,从授课教师到后勤管理人员,依照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公开社会招聘,采取按期计酬的方式进行薪资评定,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员及管理人员加入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团队当中。对于企业优秀员工,可依照自身能力及意愿,进行理论知识讲授或带领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合理调整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结构,提升育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