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工作重要讲话作为行动指南,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都将着重解决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优质资源外流等问题。其目标是全面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底蕴和精神核心,获得新的保护路径和利用机遇。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
贵州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3个民族乡,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民族世代居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约37%。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现存固定文物点14000余处。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8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400余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00余处。各种少数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存在大量物质文化遗产,有待利用合适的方法加以保护和利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年代久、种类多、特色明的特点。由于地处在云贵高原,受限于地理位置,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地域性较强。加上工业化滞后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相对较小,总体保护情况较好。
三、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对乡村非遗文化缺乏信心
乡村传统观念偏向老实本分,与现代传统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不够贴切。认为乡村许多传统节日、风俗、民间技艺等比较俗气,不属于真正高雅的艺术,不值得晚辈们学习和传承。不了解乡村非遗项目的价值,缺失信心和行动向外传播。(二)不能够正确认识其价值
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农民的精力主要放在抓取收入上面,政府的精力主要放在城镇建设的实际“看得见”的绩效上面,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民间传统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潜在价值。(三)缺少系统的保护措施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首先由部落发展形成村落,由村落演变为小城镇,最后再形成大城市。传统村落是文明的发源地,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及保护措施,在立法和舆论等传统保护手段上没能做到刚性和柔性的文化保护手段结合,导致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快速流失。(四)缺乏有效的传承方式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小孩留在村里,缺少人员组织和传播其文化,传统非遗传承人年龄逐渐老化,而又未培养后继传承人。村里年轻人受现代经济和娱乐项目冲击较大,不能把本地传统非遗项目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逐渐失去传承的有效手段。四、乡村振兴给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和利用带来的机遇
(一)贵州先天优质禀赋与产业基础
贵州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资源富饶,先后有3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完成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数字化试点和10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成10个传统村落保护和综合利用试点、承办40多个县的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非遗周末剧活动。完成专业传承人员培训4000多人次,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和设计师工作站,为贵州非遗保护和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乡村旅游资源开放加大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兴起,2016年4月,贵州省开展了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呈现出新增资源数量大、重要资源发现多、扶贫区旅游资源类型全的三大特点,为编制高水平产业发展规划,系统组织开发,打造一批旅游扶贫样板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逐步增大,将进一步带动旅游业和非遗传承的发展。(三)市场主导地位上升
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和利用带来了机遇。鼓励城市资源进入乡村,放活农村资源,有利于激活回报率更高的非遗开发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主导性。(四)政策推进力度增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促进“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顶层的政策制度颁布到乡村基层具体实施,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性供给,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有利于解决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低,农村非遗开发力度弱等缺陷问题。五、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途径
(一)利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中的经济建设,着重解决农村资源利用问题,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提出以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产业丰富、利益连接紧密、融合更加协调为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贵州特色农业生态田园综合体,集农业生产、餐饮、旅游、农业体验、产品开发与销售、非遗体验与学习为一体,给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带来路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