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月 孙 博 左玉帅/哈尔滨金融学院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着许多难以适应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常常使许多大学生感到困惑、迷茫乃至束手无策,而导致一些心理上的过重压力。(1)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理,生理迅速发展阶段,敢于接受新生事物,能不断突破创新,追求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心理正趋于成熟,但缺乏合理的自我调适能力和正确的社会评价能力,很难合理控制情绪。(2)“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成千上万的父母为培育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一旦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父母乃至整个家族的心血都将付之东流。正因如此,很多大学生从小被父母寄予厚望,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导致上大学之后独自面对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多重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致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据调查统计,我国大学生因心理压力问题而导致的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因心理压力而引发的负面事件报道日趋增多。(3)面对如此严峻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一)学业压力
在我国,繁重的学业作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其无形之中也对于这一群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1、因父母期望过高造成的学业压力
有调研数据显示, 在学习压力感自我评价考察中, 高达53.7%的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学习压力大, 其中担忧其他同学比自己优秀、自身及父母的期望较高是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
2、考研造成的学业压力
考研的不确定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从而导致了心理压力。面对一年一年的“考研热”,似乎考研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一条必选之路,但考研难度不降反增的态势让许多备考的学生压力倍增。
3、考证造成的学业压力
“四六级考试”、“专业课证书”、“计算机过级”等考试给大学生原本就繁重的课业生活又增添了一成压力。面对大学的专业,仅仅是完成学校的学业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了,为此,各种技能型考试随之而来。但这种考试采取自愿方式,且没有学校老师的系统讲课,所以在复习备考期间难免找不到方向,无形之中心理压力倍增。
(二)生活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地位逐渐凸显,然而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的融合性群体,家庭地位、经济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网错综复杂,无疑对大学生的生活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1、攀比心理引起的生活压力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贷款的人数比例达20%,由于缺少了吃苦教育以及逆境教育, 部分大学生追求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过度消费和高消费, 把奋斗、节俭等理想丧失得荡然无存, 变得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而在挥霍之后还钱之际一筹莫展。
2、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的生活压力
大学生要成长,就必须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大学生初次离开父母身边,独自面对同学、老师以及每天朝夕相处的室友,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造成与他人之间的矛盾,从而给自己带来压力,进而影响学习以及生活。美国的卡耐基工业大学分析过一万名在事业上卓有成就者的档案, 结论是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15%, 而85%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见与人和睦相处在成功之路上的重要性。
(三)就业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1、预期与现实不符
由于大学生初入社会,经验不足,对于未来工作环境的认知只处于懵懂阶段。在实际就业中难免会因为找不到工作,亦或是因为工作条件达不到自己所想预期而苦恼和失落。
2、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忽视
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已号召各个高校专门设立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此类课程大多作为公选课,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因此,并不能从根源上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学校本身对于这一方面的忽视,造成了应届毕业生缺乏面试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3、就业率低
由于我国教育水平逐渐提高,当今社会求学已不再是难题,与此同时在毕业生基数大的条件下,就业问题也就随之暴露。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6.3%,连续五届持续下降: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82.0%,较2014届下降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