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小画/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工小学
一、前言
在新课改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曾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美术教育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怀、审美能力等,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的学习兴趣来确定教学内容,强调教学活动要具备综合性,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进程。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教材的完美融合,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学习的乐趣、领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与爱国情怀,推动着民间美术的发展进程。二、民间美术的概念
民间美术是人类生活产生的一种美术形式。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创作,历经多代艺术家的发展与传承,民间美术涉及的范围广泛,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度能经常性的看见它们的身影,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添姿添彩,民间美术不仅表达着艺术家的匠人精神,也表达着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情感追求与向往,民间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一块瑰宝,更是我国的美术根基。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牵涉广泛,比如:剪纸、刺绣、雕塑、绘画、风筝、编织等等,同时它也具有其地方特色,因为不同的地区,其发展历程是不一样的,从而形成一种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形态,比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与苏州的桃花坞年画还有南方的木板年画,它们之间既有着某种联系,但是都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民间美术的丰富性,为小学美术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民间美术的功能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间美术有很多大功能,比如教育功能,这一功能大多体现在人民群众的伦理道德上面,比如歌颂民族英雄、忠孝人物等。还有认识功能,由于我国的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演变的风俗习惯及地区文化不同,注重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应用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能更好的让学生的美术教学具有意义性,同时民间美术还有审美功能、生活功能与文化功能。这些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的作用
民间美术运用到小学美术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价值体现,比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还对民间美术做到了有效的传承作用等,具体的体现在以下五大方面:(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品位
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要想自己创造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就必须要拥有一个较高的审美能力与健全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包含着两个方面,既要学会认识什么是美,也要判别什么是丑,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想象能力等,民间美术正好能为学生提供丰富且众多的素材。民间美术大部分是一种天然纯真的艺术之美,它蕴含着广大人们的审美理念,属于真、善、美的具体化,然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真和善良的特性,能与民间美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我国民间美术的十大艺术之一“舞龙舞狮”,小学生是非常喜欢龙虎传说的,我国每年的元宵节或者庆典上都流行舞龙或舞狮来助兴活跃气氛,前几日的70 周年国庆阅兵上,就有舞狮方阵,它鼓舞着人民群众的士气,在舞动的姿态下,加以爱国歌曲的融入,对学生的审美也产生了一种质变。(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如今,在新课改下,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而民间美术融入到小学美术的教育中,是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举措,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还要重视教学活动中的探究性与综合性,同时也要让小学生正确的认知民间美术的真、善、美,健全他们的三观。例如,学生喜欢琴棋书画,其中水墨画是我国独有的一个民间艺术,学生长期在学习水墨画的同时,对他们自身的气质和修养也会产生变化。民间美术蕴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情感、向往与信念,美术造型方面也极具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能为小学美术的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