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梦宇
一、前言
辅导员制度是1952 年由清华大学提出并实施的,因此这是我国所特有的高等院校教学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不仅承担着学生学习生活的监督者,同时也是完成学生德育工作的排头兵。在建设“双一流”大学视域下,辅导员的业务水平提升就成为各个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我国政府也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并早在2004 年就制定了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代表的一系列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引下,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二、“双一流”视域下辅导员队伍转型方向
(一)立足科学发展观,遵循变化规律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各行各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其阐述了改革发展工作需要顺应形势的重要理念。所以想要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以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但是,由于很多高校辅导员以及高校管理者并没有对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客观规律形成一定的认识,所以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没有提升规律分析工作的专业性,没有及时地适应内生规律,规律运用不到位。因此学校需要基于以上问题,掌握问题存在的客观原因,并为之配备相应的条件,全面促进辅导员的成长与提升。(二)立足可持续发展,研判形势要求
通过总结观察发现,近几年的学生工作越来越强调与时代接轨,因此也展现出了更强的时代性,并且教育的对象、环境、目标等因素也展现出越来越快的变化节奏。与此同时,辅导员也面临着巨大的基于和挑战。但是,现有的辅导员工作机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难以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成长需求。学生的发展需求展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并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意识、独立意识以及现代意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工作布局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原本具有的信息源优势不复存在。
为了能够让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保持良好的状态,就需要让其能够具有研判形势的能力,并提升自身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才能真正建设起可持续发展队伍。
(三)立足创新性发展,审视工作特点
目前,辅导员工作已经逐渐形成了显著的通用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因此当代辅导员更应该注重多栖素质的形成。第一,辅导员的准入门槛变高,虽然目前仍然有很多辅导员并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针对指导员准入制度进行完善,但是的确要求相关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管理学、教与学知识,并需要将这些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进行综合运用。
第二,学生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也是完成高精尖技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做到科学理论的活学活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规律及经验进行总结。
第三,由于辅导员工作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需要辅导员能够深入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掌握学校文化环境以及科研教学机制,并深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去,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并加深对人才培养的认识。
基于此,我们发现当代辅导员需要具有良好的洞察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并能够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创新思维,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其创新思维,那么辅导员工作的范围及深度就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开拓新渠道,创造全新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