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晶/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一、前言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往往会对个人及社会发展产生众多不良影响,所以在进行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引导,以此来规避犯罪行为的出现,本文主要结合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特点及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及处置策略。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特点
实际上,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在犯罪方面往往体现出更多样的性质,从盗窃罪到抢劫罪以及抢夺罪这些高犯罪率的类型,也转变到更多样的犯罪类型,很多时候可能是为了寻求一时刺激,也有可能是为了给朋友出气,最终都会酿成犯罪行为,在犯罪过程中,往往为了逞强好胜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未成年人犯罪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很多时候,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团伙犯罪,其中有大约40 左右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团伙犯罪,并且在作案过程中,可能会纠集多人,跟随着成年人来进行犯罪,并且每个未成年人都会相互依靠,并且整个犯罪团伙也会越来越大,这样在进行犯罪过程中,往往会有更强大的犯罪力量,并且能够减少自身的恐惧心理,且犯罪之后往往容易逃脱。
未成年人犯罪也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及专业化的方式,其中在犯罪作案前往往会做好准备,经过周密的策划,并准备好作案工具,在作案前也会进行多次踩点,也会选择好相应的时间选择,在进行作案过程中,每个未成年人都会做好自身的分工,且会使用反侦察技术来应对警察,并且在作案后会毁灭罪证,对现场进行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犯罪率大大增加,所以说,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向智能化和成熟化及专业化方向发展。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也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方式,其中,占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增加,在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中,未成年人犯罪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17 岁左右下降到15 岁左右,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往往年幼无知,且做事更加容易冲动残忍,很容易产生恶劣的后果。
未成年人犯罪的身份往往以辍学少年居多,在十五六岁的少年群体上往往有更高的犯罪率,其中由于这一阶段的少年群体的犯罪总数已经越来越高,且十五六岁的犯罪案件已经占到整个未成年人的总数70%以上。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原因分析
1、自身原因一般来说,在未成年人的犯罪方面,往往自身原因有很大因素影响,其中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不够成熟,自身的思想想法和辨别能力还较弱,再加上自身的思维较为活跃,对于一些新生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高,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容易自暴自弃,最终会导致犯罪事件的发生。再加上学生的个体素质较差,对于社会的理解能力不强,往往容易造成自身的心理错位,很多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进行社会生活上,往往对一些事情的认知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最终因一时冲动而落入犯罪歧途。
2、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能够对未成年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原因所导致的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占据比例达到50%。
首先是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学生,导致子女的性格十分任性,自负,脾气大,再加上父母属于管教,往往在子女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想着办法去姐姐问题,而是想着如何逃避,很容易辍学或者是离家出走,这些情况最终都会影响到子女的发展,导致子女的性格更加恶劣,很容易受到不良青年的教唆而走上犯罪道路。部分家长的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对于子女的管教方式就是打骂,容易对子女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价值观造成破坏,很多子女往往会由此产生畸形的发展,最终可能会堕落到犯罪地步。
3、学校因素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学校往往也会产生更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往往会造成一些未成年人走向社会,造成犯罪,学校如果忽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势必对学生的管理效果难以提升。部分学校可能仅仅根据教育目标来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实际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受到阻碍,这些都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设和素质提升造成影响,可能会导致未成年人出现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