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南宫方言特殊时态助词“刻”探析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3051
  • 一、前言

    南宫市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属于冀鲁官话区石济片邢衡小片,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宫市段芦头片区方言。鉴于笔者的母语为段芦头片区的方言,因此研究对象的语料均由笔者进行调查和自述完成。

    二、“刻”的搭配

    “刻”本是名词性词语,但是在南宫方言中“刻”属于虚词,依附于其他句子成分而存在,不能单独使用并且读音为轻声,语气较弱。在南宫方言中“刻”的含义基本上为“……的时候”,表达一种时间意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

      (1)你什么时候儿来的?今儿下午三点刻来的。今天下午三点的时候来的。

      (2)他□来①刻到的家。他昨天到的家。

      (3)□来刻,小刚回来了。昨天,小刚回来了。

      (4)给你打电话刻你不是这么说的。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你不是这么说的。

      关于“刻”前的词语或短语都有一些共同点,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型:

    (一)时间名词+刻

    时间名词,即表示时间的名词,在本文中用N1代替,所有的N1都可以放置在“刻”之前。N1+刻=NP表示“……的时候”,带有过去的含义。

      □来、前日儿、隔明儿、隔后儿、晌午、

      大前日儿、春天(秋天、冬天、夏天)、舒伏②

    (二)动词词组(VP)+刻

    动作行为的词语或者词组VP可以放在“刻”之前,表示做某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在南宫方言中“VP+刻=NP、V+刻=NP”。并且V和VP有着不同的性质V1、VP1为趋向类动词及其词组;V2/VP2为行为类动词及其词组。如:

      V1:走刻、回去刻、来刻

      VP1:去上学刻、上课刻、上班刻

      V2:洗澡刻、睡觉刻、吃饭刻

      VP2:看电视刻、看手机刻、喝水刻

    (三)地点名词(N2)+刻

    表示地点类的名词可以放在“刻”之前,但是地点名词之前必须要跟趋向动词,表示去某个地方的时候。V+N2=VP3,单独的N2不能放在“刻”之前。

      如:

      天一城、学校、超市、北京、天津、云南、美国

      去天一城、来学校、去超市、上北京、朝天津、往云南、去美国

      如果地点名词前不加趋向动词,则不成立。

      “刻”前可以加的成分基本上就分为以上三大类。

    (四)“刻”的省略

    在分析语料的时候,发现南宫方言的“刻”有时可以省略有时又无法省略:有的情况下去掉“刻”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和表达,如A组。又在一些情况下“刻”去掉之后会影响句子的表达或改变句子的意思,如B组。通过变换分析进行分析,归纳“刻”的省略规律如下所示:

      A组

      (5)今儿晌午刻,他们都来家里坐了坐。今天中午,他们都来家里坐了坐

      今儿晌午,他们都来家里坐了坐。今天中午,他们都来家里坐了坐

      (6)赶隔明儿刻,他来了你再去吧。等明天他来了你再去吧。

      赶隔明儿,他来了你再去吧。等明天他来了你再去吧。

      (7)你喝水刻慢着点儿,别呛着喽。你喝水的时候慢着点儿,别呛到。

      你喝水慢着点儿,别呛着喽。你喝水的时候慢着点儿,别呛到。

      B组

      (8)你去超市刻,他拿了一百块钱走啦。你去超市的时候,他拿了一百块钱走啦。

      你去超市,他拿了一百块钱走啦。两者没条件联系

      (9)他走刻,人家都过来送他了。他走的时候,人家都过来送他了。

      他走,人家都过来送他了。前后句无时间先后关联

      (10)你朝学儿里去刻,他给你叫书拿过来了。你去学校的时候,他把书给你拿过来了。

      你朝学儿里去,他你叫书拿过来了。前后句无时间先后关联

      通过变换分析和对比,发现“刻”作为一个时间态词,在帮助表达时间的时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以上的区别,发现在以下情况“刻”可以省略不说:

      “刻”前是时间段或者时间点的时候,可以省略不说,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比如“昨天”“前日”“大前日”“隔明儿”。这是由于时间点和时间段已经完整的表达清楚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因此“刻”的省略对于整体的句式表达影响并无大碍。“刻”前后事件表示“命令、警戒”义的时候,可以省略“刻”,而不会改变前后句意。

      但是在其他的情况下,“刻”对于帮助表达句式的时间前后因果关系有着很大的作用,或者在对于句子习惯表达上有着很大帮助,如果省略不说就会成为病句,甚至改变句意。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刻”前是“来”“去”“走”等动词的时候,不能够省略。省略之后就会导致前后句子或短语没有时间上的前后顺序关联,而造成语义上的表达失误。第二,“刻”前是地点类词语的时候,不能够省略。省略之后就会导致句子从强调时间转变为强调地点,从而造成交际失误。

    三、“刻”的词性探析

    (一)“刻”的词性

    “刻”最初在普通话和南宫方言中做名词使用,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变化发展,“刻”的性质在南宫方言中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刻”不能划入实词的范围,因为它不具有可以独立承担语法成分的性质,因此南宫方言的“刻”属于

      虚词的范畴。

      介词,主要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词组,做动词、形容词的修饰成分或补充成分。介词一般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比如:把、由、对等等。南宫方言的“刻”是从时间名词虚化为虚词的,并且“刻”一般放在名词或动词后面,不能和名词或词组构成介宾短语,并且在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的时候几乎都是作为状语存在的。因此,“刻”不属于介词的范畴。

      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之后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的虚词。比较典型的时间态词有“的、来着”,比如:他是前日儿刻到的。时态助词是具有语法意义的虚词,但是“刻”表示一种“过去”的词汇意义,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助词。并且在正常句式中,“刻”的去掉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改变句意,偶尔会导致句意的变化,这一点和时态助词的性质相符合,因此南宫方言的“刻”可以作为一类特殊的时态助词存在。

    (二)南宫方言“刻”的语法化

    元朝周伯琦提出:“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语法化在古代又称“实词虚化”,指的是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虚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词语的过程。语法化有三个阶段,A=A、A=A/B、A=B。

      “刻”在《现代汉语大词典》的意思有六种:①雕,用刀子挖;②一刻等于十五分钟;③时间;④形容程度极深;⑤不厚道;⑥同“克”。③在南宫方言中,“刻”的六种用法都存在,但是“一刻钟”的说法已经很罕见,相反“时间”这个意义的“刻”的用法却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南宫方言的“刻”和普通话的“刻”一样在早期还具有“十五分钟的意思”,随着其不断虚化,现在的南宫方言中“十五分钟”这一义项已经几乎不使用了。因此“刻”的这义项已经发生了语法化。

      除了“十五分钟”这一义项之外,“刻”所具有的“刻画”等动作义项是否也受到了虚化,通过调查发现,在南宫方言段芦头片区,“刻”依旧保留着“刻画”这一义项,但是其使用频率却很低,大部分情况下“刻”可以被“画”代替,这也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一个体现。“刻”的“刻薄”义项在南宫方言中存在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刻薄”义项多用“奸”来进行表示。

      综上所述,在南宫方言的“刻”除了语义上的实词虚化的现象之外,语音上也发生了虚化,“刻”的读音由[kh31]变为轻声[kh]。虽然“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虚化,但是仍然残留了一些实词的痕迹,处在语法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度期。

      注释:

      ①□来[i?31]:昨天.

      ②舒伏:夏季最热的时候.

      本文标题:南宫方言特殊时态助词“刻”探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5499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