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贞/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一、前言
我国音乐和钢琴演奏之间的融合,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财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重要作用。高校的音乐教学体系当中,融入我国的钢琴作品,对学生成长、教学质量提升和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因此,此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二、中国钢琴作品应用在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水平方面
我国钢琴作品的发展,使得钢琴演奏技巧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在高校的钢琴教学当中,将我国传统的钢琴作品加以应用,为更好地突出作品神韵,需要使用多样化手法,因此,对学生的演奏技巧掌握要求更高。如:演奏作品《十面埋伏》过程,需要突出琵琶轮指的长音,要求学生坚定演奏出各个音符,控制双手对音效的掌控。演奏作品《牧童短笛》时,要求生动模仿出笛音,因此,学生需要保持手腕平稳,弹奏过程干脆利落[1]。我国优秀钢琴作品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学习资源,要求学生精准掌握触键力度与触键方向,表达出作品的韵味,这一优势是其他作品难以实现的。(二)课堂教学方面
大部分高校在钢琴教学过程,常选择哈农、拜厄和汤普森等练习曲,作为初学者联系教材,这些作品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难度较高。选择我国的经典作品,学生较为熟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如:将作品《春江花月夜》应用在教学当中,激发学生产生联想,感受江水、明月、微风各种意象,以熟悉的旋律,激发其主动学习钢琴演奏兴趣。民族音乐的选择,学生可更好地掌握作品背景,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感情地演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文化传承方面
高校钢琴教学过程,除技能培养之外,还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观。不可否认,国外经典作品的应用对教学有重要价值,但是不可陷入“唯外论”的教学误区。经典钢琴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于世,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必然受到世界的认可,我国的钢琴作品同样如此。将其应用在教学当中,能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历史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如:作品《十面埋伏》是由琵琶名曲进行改编,其中传达了我国音乐发展悠久的历史;《黄河》当中,展现了我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以上作品应用在钢琴教学当中,不但能够传承我国音乐文化,而且还能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更好地传承音乐文化。三、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素质教育下,重新对教师职能加以定位,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在可让教学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对我国音乐作品的熟悉程度,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等,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观念方面,教师需要对我国钢琴作品树立全新的意识,选取经典之作,应用在教学当中。如:我国经典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创作者贺绿汀,在19 世纪30 年赛获得俄国钢琴大赛奖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钢琴作品不乏大量受到国际认可的上乘之作。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发现的双眼,对我国优秀作品进行重新审视,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学生共同分享,重视我国钢琴作品的运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将这种教育理念不断传承下去。
在教学能力方面,高校需重视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促使教师专业成长,为其提供教研平台,组织多种教育培训、教研活动等,深化教师对我国优秀钢琴作品中专业知识的掌握。结合实践案例,加强教师队伍的内部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好发挥其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教师自身还需树立学习意识,自主参与钢琴教研学习活动,利用网络或者教研平台等,不断储备钢琴教学知识,掌握教学经验,逐渐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这样才可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我国的优秀作品展开深度讲解。此外,还需具备德育教学素质,教师需强化德育知识学习,在钢琴教学当中,融入价值观、情感、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掌握钢琴演奏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