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军/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一、前言
深化教育市场高等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经济不断前进的关键源动力,并提出应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调研的主线方向。为了响应国家及教育部门的号召,高校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培养了一批优秀“双创”的人才,经济市场内出现了大批的“创客”,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已经获得了大部分教育学者的认可,教学氛围及环境同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综合市场调研数据,仍有下述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存在空缺,尽管教育口号响亮,但在实际实施中缺乏正确的操作步骤,缺乏实质性进展。部分就业指导教师认为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学生不必要冒险创业,专业教师自身的创业意识较差,无法带动学生正确学习,因此毕业生通常随波逐流地选择就业,参与创业学生的人数较少。其二,高校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存在偏差,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灌输式学习,而是在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集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将其近似地看作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或推动职业素质教育的动力。其三,现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较为单一,教学开展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缺少对于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图1 基于交通特色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二、基于交通特色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上述提出的高职院校现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为了顺应新时期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改善当下教学现状,提出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2]。如图1所示。如上述图1 所示,新教育新模式下,要求高校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完成探究式自主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意识,树立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知[3]。通过课堂上学生讨论小组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课内积极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可通过正确的方式完善人际关系。通过教师的辅助教学,传播正确的职业素质教育文化,促进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提高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整合上述分析,下述将基于交通特色,从4 个方面,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详细研究。
转换师生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创业能力培养,设立四级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
将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创业学习阶段划分,共分成四个主要阶段。其一为学生对交通特色文化的认知层面,该阶段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树立学生对创新创业学习的正确态度,在课堂上以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为主体,结合其他高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整合高校交通文化的特色化传播,分析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开展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其二为学生创业思维养成阶段,在学生专业教学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结合交通特色分析行业在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提供学生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同时整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积极引入多种社会资源,完善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学习框架。其三为多学科交叉学习阶段,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为创业教学的主线,由于学生创业是一项相对系统的工程,学生仅在一方面具有创业优势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以此应将高校教学中多学科知识点融合,切实际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利用学习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第四阶段为综合运用阶段,引导学生正确创业,提高毕业生创业成功率。同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一批推动社会进步人才,并不仅仅是“企业主”,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进而锻炼学生的创业心智,提高创业能力。
三、制定交通工程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
利用上述提出的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下述将从2 个方面,提出交通工程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研究。一方面,完善高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育人理念,提高学生对创业的信心,坚持以面向学生为主,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与服务融为一体,打造“学科融合,文化融合,校企融合,创业融合”四者为一体的教学服务体系。基于上述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期将课程实施细化分解。如下表1 所示。
表1 交通工程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上述表中信息,合理安排多元化形式的教学课程,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出菜单式课程管理模式,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开展高校学生创业知识的专业认证,将创新创业课程分成公共基础知识认证、专业创新课程认证、创业指导认证,提高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