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上世纪80年代中,市场经济在当时也并未形成,而商品经济也同样没有完全涌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密布于当时的文坛之中,“寻根文学”在当时也是方兴未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以痞子形象作为系列的王朔小说横空出世,这也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当时文坛与文学形式的认知。王朔自身商人的眼光与社会上媒体的造势,让王朔在新时期的文学史中拥有了其独特的地位,同时也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化意义。王朔的小说作品并不只是运用艺术的特色来吸引起人们的探讨欲望,而是凭借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其社会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影响而受到人们的广泛瞩目。
一、痞子形象的性格特征
(一)王朔作品中的痞子形象分析
在小说作品《浮出海面》中,石邑对于晶曾这样说过:“如果哪天你破了相,变得一文不名了,我就毫不犹豫抛弃你,我是不管会有多少个道德先生站出来谴责我。”;在小说作品《你不是一个俗人》中,这些痞子形象成立了很多所谓的“协会名头”,其实这样的做法无疑就是最直接的展现出了自己内心里面的无聊和空虚。“首先是一片好心,其次是各种好话,最后汇成一个刻骨铭心的好梦”小说作品里面的“三好协会”就是于观、杨重和冯小刚三人一起成立的,专事捧人;而《顽主》中所成立的“三T公司”则是专门为人解难、替人解闷、甚至是替人受过,并且以这些为其宗旨;《一点正经没有》中的“海马写作中心”;《千万别把我当人》中的“全国总动员委员会”;《玩的就是心跳》中的“人命案”游戏。这些看上去显得很正经的“机构”,实际上却是尽显荒诞。但正是这些所谓的机构和“协会名头”,充分表现出了痞子形象的背后性格特征,他们不甘于平庸与平凡,但是具体做起来却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最后也就只能陷在无聊与那些荒诞之中。曾经被人们称颂为人类灵魂塑造师的作家职业,却也被他们贬低的一文不值。当“我”在《一点正经没有》中问安佳一个人该如何消磨时间的时候,安佳便直接告诉“我”:“那你就当个作家吧,既然什么都干不成但是又不甘心混得像个一般老百姓一样,脸厚心黑,简直就是天生的作家胚子。”在这些痞子形象的世界之中,作家更多时候是用来骗的,在《顽主》中,他们为宝康设立了一个奖项居然是“咸菜缸子”的颁奖节目。这些痞子形象的玩世不恭,以及对于世俗的鄙视,让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和这个社会的正统思想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但是这些痞子形象却另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无论他人会投来这样的眼光他们始终践行着自己的生活原则,但是这样的生活原则更多情况下却也成为了揭露他们内心脆弱点的又一视角。
(二)王朔作品中痞子形象的性格特征分析
在王朔早期的小说创作之中,痞子形象是一个连续出现的文学形象。比如说:《顽主》中的于观、马青以及杨重等人;《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同样的三个名字便二次出现,再加上丁小鲁和刘美萍等人;《一点正经没有》中的吴胖子、刘会元、还有连续出现的丁小鲁和于观;在《动物凶猛》中的“我”、高洋、高晋、方方、许逊、汪若海等人;还有在《橡皮人》中的“我”、张燕生、徐光涛、李白玲等人;再有就是《玩的就是心跳》里面的方言、吴胖子、刘会元等等。除了上述的这些人物中还有在《过把瘾就死》里的方言、《浮出海面》中的石邑、最后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中的张明。王朔在自己的上述作品中倾其内心为读者塑造了无数的难忘形象,在这些形象中有些会借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肆无忌惮、横冲直撞;有些则是整日无事日复一日的耍酒打牌;有些是在社会的变革之中失去自我,在迷茫与彷徨中左右游离;有些是用着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和小手段,最后的目的只为得美人芳心。虽然这些形象看似不同,但在这些形象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共同点,这些个具有着鲜明性格特征的形象始终处在社会的最边缘,也不会受到体制内部的关注。这一点不管他们是承认还是否定,都无法逃离、无法改变。其实在当代的文学青年形象中,痞子形象和知青的形象在某些角度上来讲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两种形象都是曾经尝到过信仰的失落感,但是具体上却也有所不同。对于知青形象而言,是寻找的失落感;但是痞子形象中的失落感更多则是来自于迷茫。这些痞子形象也许尝试过或者想到过要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但是最后却发现一切其实都只是一场徒劳罢了。也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中的“高贵感”使得他们不屑于在繁杂的社会当中受尽委屈,于是便开始随心所欲地过着貌似不错的生活,但是内心深处的那种空虚、无聊以及无力却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些痞子形象更为关注着的是人生中的及时享乐,同时又表现得亵渎神明、戏谑社会且经常调侃他人,以一种非常轻松快乐的心态在自己的人生与社会之中展现着自己所谓的“自由人格”。所以对于爱情,他们自然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