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军/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一、前言
新媒体的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新信息,而网络上复杂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等。当代大学生是使用网络媒体的主力军,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如何更好的认识新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更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落后于时代发展
当代大学生兴趣与需求与以往的学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崇尚个性,思想与行为也更加独立,同时受互联网的影响,其所掌握的信息更多样,也普遍富有娱乐精神。而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大多是思政教育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单向传播方式,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沉闷、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存在抵触的心理,这样的教育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正在由单向传播转变为互动、多向传播,学生在信息传播与知识传播过程中逐渐拥有话语权,而高校继续采用传统教育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二)传统思政教育功能被削弱
在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可以在课堂上以及课下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精神面貌等信息,从而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线上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能够更快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因各种因素向辅导员传递错误的信息,这就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难以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进而影响思政教育效果[1]。(三)对新媒体的管理不到位
当前高校对于校内新媒体的管理不够合理,对于校园新媒体发布的内容没有认真审核,部分校园新媒体向学生发布歪曲历史、诋毁他人的信息,这极大的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此同时,校园内新媒体平台、各种广告娱乐等消费性文化的传播使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因此背上了债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思政教育方法落后、传统思政教育功能被削弱、校园新媒体管理不到位,很大程度上是新媒体的特殊属性等因素所造成的。一方面,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开放性等特点,这也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其灵活性也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更易被学生所接受。然而,新媒体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具有无屏障性、监管难度大等缺点,新媒体互动性使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另一方面,师生媒介素养不高也是思政教育时效性问题的重要原因。不少思政教育工作者受原有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没有主动转变工作观念,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意愿不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少,不能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而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能力强,但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不能较好的分辨网络信息,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