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标准探析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000
  • ■熊学慧 贺艳苓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的发展,常常遇到“缺少驾驭与维护高端智能化设备的技术技能人员”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未能培养出‘技术或工艺的践行者’,无法形成‘高端人才设计、中低端人才制造’的良性互补、高效产出的人才格局。

    一、智能制造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随着数控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3D 打印等智能装备的普及,要求现场操作的技术工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和智能装备知识,还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对于执行层岗位人员,除要具备生产过程分析能力外,还要具备设备智能化升级及工厂布局优化的能力;而生产性服务业岗位人员,在基本技术性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互联网+的相关能力。所有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当的职业素养,包括责任、协作和诚实。

    二、国内智能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项目组整理并分析了国内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应用企业、关键基础元部件生产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最为旺盛;未来的3-5年内机械制造、自动化等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智能制造背景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我国智能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

      1、企业内部升级现有技工或一线操作员的技术技能水平

      为应对现有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储备不适应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需求,大多数企业针对岗位需求对现有技工进行内部培训,注重人才所在岗位的技能培训,速成培养,不能系统学习智能制造相关知识与技术。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依据企业自身需求而定,很难形成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规模化、高质量培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智制造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职业院校每年输送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毕业生

      职业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的主阵地。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并没有做好适应“智能+”时代的准备,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与市场需求仍有差距,“大数据”、“机器人”等新信息化技术体系并未真正实现与传统专业的融合。人才供应呈现技术技能单一人才扎堆,而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现象,不仅造成毕业生的低水平就业,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技术技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了企业人才二次培养成本。

    (二)我国智能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与评价缺少可依据的职业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标准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的职业性基础,是企业的用人标尺。由于近几年智能制造岗位的快速涌现,目前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目录630项工种中,尚无智能制造相关岗位的职业标准,导致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评价无标准可循,职业院校与企业只能参照传统岗位要求,结合某些相近的技术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很难满足现代制造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少可依据的调研数据支撑

      智能制造时代,设计、制造乃至销售等专业之间的界限将不再明显,出现了交叉学科的部分或深度融合,要求从业者有较宽的知识面,其岗位能力要求较传统岗位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国内大多数职业院校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过程仍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需求。

      3、校、企人才培养缺少联系与合作,标准不一

      智能制造时代将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但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未能快速与企业建立“智能制造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导致企业的用人标准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脱节,不仅增加了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成本,也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三、国内智能制造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研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国内智能制造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研制现状

    目前,我国智能制造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的研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岗位界定不明确、职业能力标准开发少且缺少规范性等问题。国内对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定性研究较多,具体研究极少,对其职业能力标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中提出要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加快标准制定,开展基础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搭建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开展全程试验验证。

    (二)国内智能制造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标准研制存在问题

    1、智能制造领域相关岗位的界定尚不明确

      智能制造技术包含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四个层次,产业链涵盖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3D打印以及将上述环节有机结合的自动化系统集成及生产线集成等。融合了传统制造领域的多个方面,其岗位是多个传统岗位的交叉,边界比较模糊。目前,这些岗位尚未录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大多无明确的岗位名称。

      2、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较少

      基于产业链分析模式,智能制造产业链也应由“基础、核心、应用和服务”四个方面构成,每个环节都能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衍生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工作岗位。智能制造是以智能化器械代替非智能化器械,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数控机床等,由此而设的基层岗位有工业机器人操作、智能化数控机床操作,以及工艺规划、设备维修等。

      3、智能制造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尚缺规范性

      智能制造相关岗位较传统岗位需要更多交叉学科知识与技术,受时间、地域、技术等多种因素制约,未能依据智能制造行业现状和职工水平现状进行岗位的分类与分级,标准制定仍参照传统岗位标准进行,无法体现现岗位的智能性要求,造成培训和评价的实操性较差。

    四、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必要性

    (一)智能时代使岗位职能发生了变化

    机器换人使某些传统岗位正逐步消失,而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新生岗位已悄然来临。由于岗位自发形成的社会属性,常导致新生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的研制滞后于它的发展。智能制造行业正处于这一阶段,虽然一些传统岗位的工作内容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是职业能力标准并没有更新,技术技能人才的聘用与评价仍然参照传统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人才使用与评价不科学、不规范,倒逼职业院校需率先进行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研究。

    (二)技术技人才培养标准需符合产业人才需求

    智能制造融合了信息、先进制造、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职业院校为其培养智能制造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有责任结合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培养过程,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入手,研制智能制造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三)员工岗位培训提升职业能力的需要

    智能制造要求从业人员扮演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等多个角色,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校企合作共同研发智能制造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员工及院校师生能力等级认定等提供标准参考。

    五、结语

    智能制造带来了传统岗位职能的变化,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为企业输送具有智能制造思维、知识和技术的技术技能人才。

      本文标题: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标准探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5674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