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月月/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观念与方法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为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课前准备事宜,又直接作用于教法的选择。当下,很多教师认为思政课就是单向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取单向的理论灌输,把教学重心放在备教材内容方面,对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这方面欠考虑。往往课上,都是教师一人在用力的“表演”,而学生则习惯性的成为“打酱油”的角色。一堂课下来,尽管教师讲的很辛苦,但得到的学生反馈却不佳。显然,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如果教师对思政课的认知一直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教学方法仅仅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忽视学生在课堂的具体状态,其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制约。(二)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政治导向主,带有较强说教色彩,忽略了学生真实发展的需要。这便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无法为学生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解疑答惑。那么,作为学生而言,学习这门课程的原因仅仅就在于这是一门公共必须课,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顺利完成考试,从而导致学生的获得感不强,思政课的存在感持续下降,教师的教学压力不断加大。教学内容的滞后性,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不断拉大,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严重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三)考核与评价标准单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简单传递,更多的在于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最终外化于为行。只有让学生内心接受认可,才能自觉的在平时生活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与评价标准更多的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以理论考试成绩来直接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不但不能客观反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成效,反而于其初衷相违背。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前两天强行记忆,考试考完也意味着知识丢完。这也是在平时思政课教学中抬头率不高,存在感不强的原因。二、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一)主体间性理论
主体间性理论是基于近代主客二元对立的主体性哲学思维模式所存在的弊端而提出一种新的哲学理论。旨在抛弃单一主体,强调主体之间在语言交流、交往相处、双向互动的具体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近代西方由于极力推崇自我中心理论,宣扬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最终遭到了自然界的打击,使得人类社会正常运行受到了影响。在这一深刻社会背景下,20世纪,以胡塞尔为首的哲学家分别从认识论、生存论、交往理论等不同角度进行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个人与他人、社会;人类与自然界等不同主体间的关系状态。这为我们科学理解和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师生这一对活动主体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与借鉴。(二)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1、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让我们重新回归教学的本质,反思思政课教学的目的。由于思政课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关注教材,就教材言教材,忽视了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的主观体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主体间性理论指出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双方的职责分工不同,但都有相同的目标,所以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同等重要,因为只有教师“教好”,学生才能“学好”;同样只有学生“学好”,才能实现思政课的人培养目标。所以,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转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观念,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由过去俯视变为平视去客观公正研究当前思政课教学改课的方案。
2、为师生关系的重建提供参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教学已不再是知识来源的唯一方式。在一些领域,学生甚至懂得比教师还多,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同样,思政课也不例外,教师面对的也不再是脑袋空空的学生。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双方地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发展的需要。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人”,要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一粒扣子。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主动走下讲台,了解关心学生学习状态,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教师由过去的权威、领导者逐步变成学生前行路上陪伴者、引路人。
3、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指南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倡导双向互动模式,有利于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应是在双向交往实践中实现双方的和谐统一。换言之,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双方应当是在共同探讨学习中,通过语言、眼神、情感等交流互动等实践来实现知识的传递,最终达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这就意味着主体之间,即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在互动交往中学生能够跟着教师思路及时作出有效反馈,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适时的作出教学调整。师生双方在密切“配合”中,营造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搭建有效的知识传送纽带;通过师生双方具体的交往实践,让教师对教学有成就感,学生对学习充满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