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簪/广东培正学院
学业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一种辅助制度。其目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使教师与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让教师能够主动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民办高校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开展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具有重要意义,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在民办高校中实施学业导师制,能够为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规划,帮助他们熟悉学分制的管理制度,对于自身专业学习有更好的把握和实践,合理构建知识结构,保证学分制的实施。通过有效的引导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制定学业规划,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二)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近年来,高等院校积极推广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学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导学”,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找准职业定位,发挥学生的潜质和潜能,实现因材施教,有益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个性化培养。(三)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对教师加强自身素质、更新和充实知识体系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育人能力。二、广东陪正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情况
(一)广东陪正学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现状
广东培正学院是我国民办本科高校中比较早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在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前,面临着一些困难:第一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多数处于懵懂状态,部分学生未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分制的教学模式,觉得新鲜自由但同时又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安排大量课余时间,导致学生学习被动,专业规划迷茫,职业定位束手无策,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第二是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学生对学分制的认识和理解有偏差,在选课中容易感到困惑,由于选课不得当导致部分学生延长修业时间,甚至影响学生正常毕业。
第三是由于每位辅导员负责的学生数接近300人,因此无法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精细指导。另外,辅导员受到所学学科专业的限制,缺乏对学生专业方面的辅导。
为了进一步取得学分制的实施效果,使教师与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了解和向导的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让教师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广东陪正学院于2017年9月开始推行学业导师制。成立了学院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学分制辅导工作职责》文件,并根据学业导师的制度修订了《学生学业预警暂行办法》文件。本科生学业导师经过推荐、培训及考核后正式开展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根据学生学业情况的统计,实施学业导师后,学生的学科挂科率总体水平有所下降,学业成绩明显有好转,且毕业生的毕业率也有了相应提高,学业导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广东培正学院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广东培正学院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包括立德树人、专业教育、学业规划、学习指导、学业预警、创新创业训练六方面内容。经过两年的学业导师制实践,广东陪正学院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足,不足与成因分析如下:1、师生比重不平衡,导师资源不足,无法做到择优选拔
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要确保有充足的导师队伍,才能保证导师制的实效性。就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比重来看,一般一个导师对应的本科生人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导师最多带三个学生。广东培正学院的本科生导师按学校文件精神,考虑到专业性,最好择优聘用指导教师,且原则上每位教师指导人数在30-40之间。但由于本校学生多,教师少,部分指导老师专业不对口,无法真正做到择优选拔指导教师。而且随着高校的扩招,广东培正学院的导师需要接收更多的学生,比例还在拉大。这种情况下,导师的工作量显著增大,他们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很难有效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影响整体的育人质量。
2、学业导师对工作不够重视,业务熟悉程度不均,未能发挥导师的“导学”作用
在开展学业导师制以前,学生的学分制培训、选课、学业预警等工作都是由辅导员负责,专职教师基本不了解。要清楚掌握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学生学业情况等内容,需要较多时间,甚至要在实际指导过一届学生之后,才能真正熟悉业务流程与内容。因此,担任学业导师的专职教师们,大多数都是边指导边摸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一些学业导师对学校学分制和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认识和学习不够,在对学生提出有关选课问题不能准确地答复,甚至出现模糊不清甚至模棱两可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得不到透彻的解决。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有对应的导师,但是仅仅是形式上的,这些导师没有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等起到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师的“导学”作用,影响育人质量。
3、部分职责不明确,工作落实不到位
学业导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方面联系和协作不够,存在职责不明确,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如思想教育工作认为完全是辅导员的事,这也是十分狭隘的。学业导师有教书育人的职责,导师工作应融入思想教育,发挥育人作用。
4、学业导师运行机制和激励制度不够完善,导师缺乏积极性
就目前培正学院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来看,整体的师生参与度不高,重视度不够,学生对导师的工作职责模糊,导师的工作大部分只在选课指导、学业预警等一些基础工作上,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帮助学生如何规划学业和职业生涯上,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表现反映出学校实施的学业导师制有效运行机制构建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奖惩制度,导致学业导师对于自身职能认识模糊,相关的工作开展缺乏规范性等,也让学生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