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将来 冯洁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高校的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8)》显示[1]: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金额达2042.95亿元,其中高等学校资助金额1150.3亿元,占到全部资助金额的56.3%,可以看出,高校资助是当前我国资助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高校资助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成效,进一步来说更是密切关系着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成效。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全面贯彻,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也必须推进落实。
一、当前高校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资助工作已经颇具成效,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问题。但是工作模式仍停留在人工时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资助深度和效能很浅,这就导致资助不够精准。(一)资助对象模糊
高校实现精准资助的基础是对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一方面是定性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一方面还要定量判断其贫困程度[2]。资助对象的认定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当前,由于缺乏客观合理的标准,所以各个高校在资源分配过程中较多是按照学生人数比例来进行切分,这就导致资源在整体层面的错位分配。而在具体操作中,一般是学生提交申请表及证明材料,然后班级和院系的评议小组进行认定。这种方式主观性很强,且无法规避学生在材料上弄虚作假和评议小组的人情帮扶。(二)资助需求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当前,高校资助在满足物质需求上下了很大功夫,基本覆盖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保障。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需求,即该群体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高层级需求上,还力有未逮。这就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敏感,有些甚至羞于申请放弃资助。(三)资助形式刻板
资助形式是指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的过程和方法。当前,较为普遍的资助形式主要有奖(奖学金)、贷(生源地助学贷款)、助(助学金)、补(困难补助)、俭(勤工俭学)等。在具体工作中,因为程序和操作的差异经常产生一系列问题:一是在等级评定和资金发放的过程中,可能会侵犯学生的自尊和隐私,如采用“比惨”的方式打擂陈述,公示受助学生名单等。二是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到食堂、图书馆等校内场所进行勤工俭学。(四)资助效能不佳
资助效能是对资助工作有效性和价值型的整体评估,尤其是资助育人的实效。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更多还是体现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对于困难学生群体的学习、品德、心理和自我认同与实现等方面的关怀还比较缺乏[3]。伴随经济困难一同出现的,往往还有学习困难、心理自卑、自我支持率低等问题,限制了该群体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二、大数据技术对推动精准资助的内涵价值
从工程角度而言,大数据就是指通过日常生活的多个端口捕获、收集并处理数据的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持续性地通过数据挖掘与整合,从海量普通数据中提取高价值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事实支撑,与高校精准资助的要求高度契合。(一)大数据技术可以助力精准化认定
精准认定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其内涵有三个方面的要求:(1)认定依据的真实性,(2)认定程序的客观性,(3)认定标准的可量化性。大数据技术通过对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消费习惯、日常学习、在校表现等多维度的基础信息采集、整理与分析,获得客观数据,并通过算法模型反映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4]。可以保证认定依据的真实可靠、认定程序的公正客观、认定标准的量化分析。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避免资助虚假贫困生或真实贫困生的铺张消费。(二)大数据技术可以助力多样化需求
在实现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对困难学生进行发展性资助是高校精准资助的应有之义,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多平台信息采集与分析的结果,在现有“奖、贷、助、补、俭”资助体系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阶段化需求、个性化需求、特异性需求和层次性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资助项目。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阶段、参军入伍阶段、求职阶段、考学深造阶段和创业阶段等不同时期,挖掘其受助需求,提供学生当下最迫切、最需要、最易于接受的资助项目;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表现的实时信息采集与分析,及时发现其在学业、思想、心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帮扶,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